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职业不断细化,学生择业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普通高中是学生进入大学专业学习或者是步入社会工作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时期,是学生形成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的关键阶段。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适合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模式,引导普通高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内涵及社会职业的发展状况,给学生的发展注入职业意识。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运用文献检索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综合归纳法,首先解析了职业生涯教育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阐述我国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在教育学理论背景下,以特质因素理论、人格类型论、职业发展性理论和内职业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根据理论基础初步探讨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突出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与短期指导相结合,强调低年级宽基础教育,高年级个性化指导。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探讨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定位。以学校教育过程为视角,提出并分析了分年级课程设置的具体教育内容,包括高一年级职业行为认知教育,其中形成了两个层次,一是引导学生认识职业行为对个体的意义,二是职业群认识;高二年级自我认知辅导;高三年级自我与职业链接以及毕业前期不同目标的短期指导。还指出了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途径,包括独立设课、各学科渗透、个别指导、校外资源利用;教育主体是专职教师、班主任、各学科教师;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