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体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的厚度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皮肤特征,是皮肤特征的重要评价指标,多种皮肤疾病的表现都与真、表皮肤的厚度变化直接相关,包括系统性硬皮病、银屑病、特异性皮炎、荨麻疹等。超声诊断技术在临床的应用非常广泛,使用高频超声对皮肤进行真、表皮层厚度的诊断具有实时性、无损伤、可重复等优点,但是由于超声图像对比度较低,且不同人群不同性别的患者其皮肤特征有所不同,而且表皮层、真皮层以及皮下组织之间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的厚度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皮肤特征,是皮肤特征的重要评价指标,多种皮肤疾病的表现都与真、表皮肤的厚度变化直接相关,包括系统性硬皮病、银屑病、特异性皮炎、荨麻疹等。超声诊断技术在临床的应用非常广泛,使用高频超声对皮肤进行真、表皮层厚度的诊断具有实时性、无损伤、可重复等优点,但是由于超声图像对比度较低,且不同人群不同性别的患者其皮肤特征有所不同,而且表皮层、真皮层以及皮下组织之间的分界面比较模糊,会对不同医生的诊断造成差异,并且人工测量皮肤厚度会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大,医疗需求较大,医生在诊断过程中看超声影像片会耗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增加了医生的负担,所以对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提出了急切的需求。本文利用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对人体皮肤的二维超声图像进行表皮层和真皮层区域的分割,由于超声图像中皮肤不同区域的分界面相对模糊,人体不同位置的皮肤厚度也不一致,而且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也会对皮肤厚度造成影响,所以利用现有的神经网络模型对其进行分割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的基本理论,基于U-Net网络模型设计了一种新的神经网络。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贡献主要是针对人体皮肤的二维超声图像进行表皮层和真皮层区域的自动分割,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其的深度学习分割网络,该网络以U-Net网络模型为基础,在下采样过程中融入了残差连接,在提取特征的过程中可以提取到更多有效的细节信息,设计了一个密集残差模块,利用其内部不同的感受野和融合机制来提高特征提取过程中特征的丰富度和包含的信息量,在上采样模块中加入了自行设计的注意力上采样模块,加强包含有用信息的特征并抑制了无用特征,使得在上采样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加精细的输出。并且设计了一个后处理模块,对网络模型输出的分割结果进行后处理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分割的精度。最后,利用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自行采集并标注的皮肤超声图像对本文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并与一些经典网络进行对比,证明了本文所设计的网络的有效性,并且经过后处理模块,进一步使得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的分割精度得到提升。
其他文献
第一章甘草对白念珠菌的抑制作用研究目的:研究甘草对白念珠菌的抑菌和杀菌作用。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提出的RPMI1640培养基微量稀释法(M27-Ed4[1]),测定甘草(颗粒剂)及氟康唑对野生型SC5314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50);观察不同浓度甘草和/或氟康唑处理后的白念珠
5’-肌苷酸(Inosine Monphosphate,简称IMP)是一种内源性呈味核苷酸。IMP呈味作用稳定持久,且安全性高,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中对IMP的添加量并无限制:5’-肌苷酸二钠盐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日常生活中,IMP作为增鲜剂一般与谷氨酸钠混合添加,加入量约为5%-10%。其呈味作用比谷氨酸钠(俗称味精)增强约8倍,在业内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芸香科黄檗属植物,一般被认为是严格的雌雄异株植物,但我们首次发现多株雌雄同株植株(两性植株)。多数两性植株在较矮处进行分杈,主干较矮,不同的分枝形成不同性别。通过4年观察发现两性植株性别表达稳定,没有出现性别转化现象。在此之前没有关于黄檗性别可塑性的报道,也没有发现类似黄檗两性植株性别表达方式的植株。黄檗两性植株既有雄性,也有雌性,
研究背景:寨卡病毒(Zikavirus,ZIKV)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有较高的嗜神经细胞性和致畸作用,主要通过蚊媒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播。感染后可引起成人Guillain-Barre综合征和婴儿小头畸形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目前该病毒尚无有效疫苗来预防,大多是对症治疗,因此对寨卡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环状RNA(Circular RNAs,circRN
目的: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而乳腺癌一旦发生转移,则往往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并伴随较短的生存时间。腋窝淋巴结转移往往代表了转移过程的第一步。然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机制以及乳腺原发肿瘤和淋巴结转移的基因组特征目前仍在探索之中。方法:我们从中国汉族人群中选取了 10名乳腺癌患者,10名患者同时具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手术后我们取每位患者对应的乳腺癌组织与腋窝转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房颤人群中CYP2C9基因遗传多态性,探究除常见2C9之外的少见CYP2C9等位基因对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的影响。基于非遗传因素及少见突变等遗传因素,构建预测算法并加以验证。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同时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1814例,采用PCR技术对上述患者的CYP2C9和VKORC1基因型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多态性。经完整随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缺血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和预测因子,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意见。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自2016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行单纯CABG手术的43例缺血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收集患者个体特征、手术前后的各种相关临床资料、术前 13N-NH3.H2O/18F-FDG PET/CT 和术后复查 13N-NH3.H20 PET/CT 的影像
目的 建立并内部验证肺动脉闭锁(pulmonary atresia,PA)患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出血风险预测模型。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6月龄到6岁的PA患儿,并根据所选患者在训练集中开发预测列线图模型。收集每个入选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实验室数据。术后出血定义为术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20.0
目的探索人多能干细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hPSCs)在体外三维培养条件下产生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否可改善阿尔兹海默症(AD)模型小鼠。方法1)神经源性间充质干细胞(Neural derived MSCs,N-MSC)的获得:hPSCs向前脑类器官诱导分化的过程中分离出一个稳定的细胞系,命名为N-MSC。通
目的:将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CIP)作为干预措施应用于大鼠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探讨 CIP 对 DHCA 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共分为3组,每组6只雄性大鼠。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深低温停循环(DHCA)组及脑缺血预处理干预(DHCA+CIP)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