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沙盘游戏疗法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团体心理治疗中的适用性也得到验证。本研究对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大一、大二本科生施测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发放问卷200份,选取总分超过9分以上或因子分超过5分以上的学生作为被试,检出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41人,随机选取34人作为被试。其中17人作为控制组,不施加心理干预;另外17人作为实验组,实施团体沙盘游戏干预。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团体沙盘游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干预效果,并对实验组沙盘作品进行剖析,概括出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初始沙盘及其转化作品的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团体沙盘游戏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的行为层面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干预后,控制组在与人交谈、待人接物、异性交往、总分因子上无显著差异(p>0.05),交友交际因子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在与人交谈、交友交际、总分项目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在异性交往因子上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2)团体沙盘游戏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层面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干预预后,SCL-90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等因子得分呈下降趋势,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呈现显著差异(p<0.05);(3)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团体沙盘游戏干预的效果无性别差异(p>0.05);(4)团体人数影响沙盘游戏的干预效果,4人组的团体治疗效果要优于2人组、3人组团体;(5)三个月后的追踪施测与后测结果对比显示,控制组在交友交际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因子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个体的交友交际能力在大学生活的适应中会得到一定的成长;实验组则在在异性交往与总分因子上出现显著差异(p<0.05),说明团体沙盘游戏疗法具有良好的预后效果且优于结束沙盘时的施测效果;(6)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的沙盘特点:初始沙盘呈现封闭、个人区域化的;较少移动他人沙具;沙盘制作时间随着治疗的深入而延长;转化治愈的过程中,人物与自我像的数量呈螺旋上升趋势,人物由幼稚、弱者等形象逐渐向自信、美丽的形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