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是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以有机态的形式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强,是植物和微生物利用活性比较高的一部分土壤有机碳素,同时也是土壤养分迁移和损失的主要形式,是生态系统中碳素循环的一个重要因子。国内外很多学者将森林土壤中的DOC做为研究方向,很大程度忽略了农田生态系统中DOC含量的分布及淋失作用。因此,本实验以吉林省三类主要土壤(白浆土、黑钙土、黑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类土壤中DOC含量分布情况,比较了各粒级土壤团聚体DOC分布差异,并采用室内培养实验探讨了不同淋溶液处理对DOC淋失特性的影响,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高产土壤大于对照土壤,且耕层土壤的平均含量大于其剖面含量的平均值,即存在“上高下低”的变化趋势。在土壤的垂直方向上,白浆土和黑土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表现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的变化趋势,而高产覆膜黑钙土除了在20 cm土层外,也呈现上述变化趋势。2.白浆土高产和对照土壤中均以3-1 mm和1-0.5 mm粒级的团聚体占主要地位;0.5-0.2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而>5 mm的大粒级团聚体则与之相反。黑钙土高产和对照土壤中,5-3 mm和3-1 mm团聚体含量在各土壤层次变化不大;0.5-0.2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在高产黑钙土中,其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对照土壤黑钙土与之相反;在高产黑钙土中,>5 mm大粒级团聚体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对照土壤黑钙土中>5 mm粒级团聚体呈“∧”分布。黑土中均以>5 mm和3-1 mm粒级的团聚体占主导地位,>5 mm大粒级团聚体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在不同土壤深度中,各粒级土壤团聚体DOC平均含量均表现为高产土壤的平均含量高于其对照土壤,且以0.5-0.25 mm粒级团聚体DOC平均含量最高,3-1 mm和<0.25 mm粒级次之,而大团聚体>5 mm粒级团聚体DOC平均含量最低。4.各淋溶液处理对0-5 cm土层影响最大,四种淋溶液处理间的差异也最大,5-10 cm土层次之,对10-20 cm土层影响最小且淋溶液处理间差异最小。有机肥和混合肥处理大大了增加了供试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而化肥和混合肥处理大大增加了供试土壤碱解氮含量。在四种淋溶液处理下白浆土pH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黑钙土和黑土的pH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四种淋溶液DOC淋失量变化范围分别为,清水0.13~2.97 mg/kg之间,化肥0.11~2.82 mg/kg之间,有机肥0.36~17.80 mg/kg之间,混合肥0.21~3.66 mg/kg之间。有机肥和混合肥处理DOC淋失量高于清水和化肥处理,且清水和化肥间无显著差异。同时对比供试高产土壤和对照土壤DOC淋失量,高产土壤与对照土壤相比表现出更强的土壤养分的吸持能力。有机肥和混合肥处理DOC淋失量均在第5次淋溶后出现明显的峰值,而后逐渐降低。同时有机肥和混合肥处理明显增加了各土层中DOC的含量,且0-5 cm和5-10 cm土层中的增加量相对较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有机肥中可溶性养分,特别是DOC在土壤中的淋失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