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开始,以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了院校研究的面貌,院校研究开始呈现数据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本文以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大学院校研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与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客观介绍中美两国高校院校研究的应用现状,分析限制我国院校研究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一系列旨在推动我国院校研究发展的对策。本文将院校研究、信息管理和商业智能作为理论基础。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院校研究的定义、发展历史以及研究方法;描述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而阐述信息发展理论——诺兰模型;引入商业智能概念,介绍商业智能相关技术以及商业智能案例。此外,为了更直观的反映院校研究的实践现状,本文选取两所美国大学和两所中国大学作为典型研究案例:美国大学案例部分,加州大学为公立大学,哈佛大学为私立大学;而中国大学案例部分,F大学以文理科为主,J大学以工科为主。四所大学均为当地一流高校,均己基本建成“数字化校园”,具备从事网络数据化的院校研究的条件。论文详细介绍各高校院校研究在机构设置、人才培养、研究进展以及数据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最新情况。通过比较中美两国高校院校研究的差别,一方面阐述美国院校研究所呈现的特点,另一方面分析制约我国院校研究发展的因素。结合中国国情以及信息技术发展,本文从宏观发展、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方法改进、理念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与对策:宏观层面,国家制定统一的数据统计标准,完善国家数据系统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度层面,大学安排校级领导负责院校研究工作,明确相关部门的定位和职责,规范院校研究的工作流程;人才层面,加强专业人才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设置完备的人员晋升通道;方法层面,借鉴美国数据管理的成功经验,搭建符合实际需求的数据仓库,探索中国特色的院校研究方法;理念层面,提升学校信息公开的力度,推进学校科学决策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