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灌溉下旱地土壤水氮分布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y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随着粮食需求的增加,农业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愈发严峻。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仅会浪费水资源,而且会造成农田氮肥淋失及N2O气体排放,从而加剧环境污染。节水灌溉是一种合理高效的灌水模式,不仅改善了土壤水分分布,节约了水资源,而且降低氮肥淋失量。因此,合理的灌溉对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地下水污染和降低N2O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的节水灌溉研究中,对土壤水氮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明确。因此本试验利用原位土柱模拟方法,设置3种灌水量处理(分别灌到90%、110%、130%田间持水量,记为W1、W2、W3),模拟不同灌溉条件下土壤剖面水氮 分布、淋失以及土壤DOC的变化情况,同时采集、测定土柱剖面内气体N2O浓度,并利用土壤DNA提取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不同土层内土壤硝化及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通过以上手段研究灌水量对旱地土壤水氮淋失及剖面N2O浓度的影响,揭示灌水后土壤中水氮的分布及淋失特征,以及土壤剖面氧化亚氮浓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灌溉提高氮肥利用率提高科学依据,揭示土壤氮迁移转化提供基础。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处理间土壤水氮淋失量存在显著差异,灌水量越大淋溶量越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W1处理未发生淋失,W3处理淋失量显著大于W2处理。W2和W3处理渗滤水量分别约为90和264ml,W2铵态氮和硝态氮淋失量分别为16.21和0.03mg,W3处理分别为36.23和0.11mg。  2、灌水后土壤水氮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壤含水率显著增加,表层0-10cm最大,但是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时间增加,土壤含水率保持稳定。不同灌水处理土壤铵态氮差异不明显,主要集中在表层,而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异显著,灌水量大者硝态氮淋失大。随着时间增加,土壤铵态氮呈下降趋势,硝态氮含量先降低后增加。三个灌水处理相比较,W1处理土壤含氮量最高,损失量最少。  3、灌水后土壤N2O释放的潜在能力显著增加。不同处理土壤剖面N2O浓度变化趋势相似,随着时间增加,各深度N2O浓度先增加后减小的,在第2d达到最大,其中10cm深度N2O浓度增加最快且浓度最高,20cm其次,表明10cm以上土壤N2O释放潜力最高。不同处理土壤剖面N2O浓度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灌水量增加,N2O浓度先增大后减小,土壤narG、nosZ基因丰度都显著增加,表明灌溉影响了反硝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且土壤N2O产生是土壤反硝化第一步和最后一步的共同结果。三个处理中W1处理土壤N2O释放潜力最低。  4、灌溉促使土壤含水率、DOC含量、铵态氮及硝态氮浓度发生改变,并且均随着深度增加而降低,从而使土壤表层N2O产生能力要大于底层。但是同一土层土壤剖面N2O浓度随着灌水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而土壤硝态氮浓度随着灌水量增加而降低,铵态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土壤N2O的产生并非只由底物浓度控制。  5、灌水后随着土壤中NO3-N含量减少,N2O浓度迅速增加,此时土壤narG基因丰度显著增加,nosZ基因丰度也显著增加,当土壤NO3-N含量增加,N2O浓度降低,此时土壤narG、nosZ基因丰度降低。表明N2O产生的主要来源是NO3-N反硝化,并且其作用强度与含narG、nosZ基因反硝化微生物密切相关。  6、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土壤淋失量增加,硝化及反硝化微生物数量也发生显著变化,土壤内N2O浓度先增大后降低。三个灌水处理中,W1处理未发生淋失,且N2O产生量最低,因此选择W1处理灌溉最合理,即节水灌溉对提高氮肥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巨大潜力。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随着鲟鱼人工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由其引发的淡水资源浪费及其排放后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因此鲟鱼养殖废水净化已成为鲟鱼人工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
本项研究的目标为:研究无损检测技术如电子鼻技术、超声信号响应技术和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等在柑桔和西红柿果实品质特性(坚实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评价上的应用潜力;
当前,由于环境污染已经特别严重,同时能源浪费造成能源危机,因此“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深入各国人心,为了能够与这一理念相互配合,选择了发展绿色建筑这一形势.当前,建筑的
根据渭河流域的气候特征与地理位置,利用该流域1960~2010年21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和5个水文站的径流量资料,对渭河流域近50年来的降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建立渭河流域综合干
水稻生态平衡施肥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生态平衡施肥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实用和高新技术优化组装的技术体系为实现手段,以生态型肥料为载体的新的计算机施肥体系。生态平衡施肥模型是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HIF-1)介导的线粒体能量代谢在丙泊酚调控肾透明细胞癌细胞增殖及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用不表达VHL基因的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RCC4为研究对象。将pcDNA3-VHL质粒和pcDNA3空质粒转染入RCC4细胞中,分别获得稳定表达外源性VHL蛋白的RCC4-VHL(+)细胞和不表达VHL蛋白的RCC4-VHL(-)细胞。随后将两种细胞暴露于0、25、50和100 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