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产旅游地的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是其旅游业得以永续发展的生命线。在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当地居民作为旅游地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其行为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不可忽视的作用。旅游地的发展就是为了提高该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又能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正确处理旅游地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共同提升。只有在旅游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实现遗产旅游地的发展、生态和民生的有机统一。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旅游依托度理论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等作为基础,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建立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继而科学设计了遗产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环境感知和生活质量感知量表,创建环境行为、环境感知和生活质量感知关系模型。以武陵源遗产旅游地作为案例地,选取袁家界、天子山镇和高云3个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获得相关研究数据。最后借助SPSS、Stata等统计软件,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差异分析、多元回归模型以及Bootstrap法等对比分析了武陵源3个不同社区居民的环境行为、环境感知和生活质量感知的差异性,并检验了环境行为、环境感知和生活质量感知间的关系假设。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旅游地居民实施生态管理类型的环境行为频次最高,积极性相对较高,公民行为类型的环境行为频次最低,消费行为和说服行为处于中间频次;天子山镇的居民实施环境行为的整体频次要略高于袁家界和高云。(2)武陵源的居民对环境感知较为敏感,且对人文环境感知的敏感程度要高于自然环境感知;3个社区的敏感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高云、天子山镇和袁家界。(3)武陵源的社区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感知达到一般满意状态,尚未感到完全满意。(4)遗产旅游地居民的环境行为显著正向影响其生活质量感知,实施环境行为能够提高其生活质量感知,增强其生活满意度。居民环境行为的成本性越高、可观察性越高、社会互动性越强,其对生活质量感知的影响就越大。居民环境感知显著负向影响其生活质量感知,环境感知会抑制其生活质量感知的提高,阻碍居民提升生活满意度;但环境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其环境行为,能够促进居民环境行为的实施。(5)环境行为在环境感知与生活质量感知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居民实施环境行为能部分缓解环境感知对生活质量感知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后,本研究根据所得研究结论为武陵源遗产旅游地的发展和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指出本次研究在研究案例地和研究时间的不足之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