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门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扬子地块北缘下扬子台坳沿江断褶带中段的月山岩体内以及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中,是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重要矿床之一。在对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月山地区控矿因素、成岩机制、矿床成因、成矿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的研究成果与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l、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的分析,研究了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将龙门山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分为两期六阶段,即:矽卡岩期:早期矽卡岩阶段(透辉石矽卡岩等)、晚期矽卡岩阶段(石榴子石矽卡岩、磁铁矿)、氧化物阶段(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硫化物期:石英阶段、硫化物阶段(黄铜矿、黄铁矿及少量的斑铜矿)和碳酸盐阶段(碳酸盐矿物及少量的镜铁矿)。2、根据矿区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得出本区闪长岩类造岩元素K2O/(K2O+Na2O)和Al2O3/(CaO+Na2O+K2O)的指标值分别为0.39~0.41和1.30~1.37,LREE/HREE为8.37~12.84,Sr的丰度较高,平均为881.31×10-6,最高达4840×10-6,远高于上地壳值350×10-6和下地壳值230×10一,显示本区形成月山岩体的原始岩浆来源于上地幔,岩体具富钠、钾的特征,同时富钙的特征也比较明显,其原因可能是岩浆上升时遭受了地壳钙质混染,即地壳的同化混染作用。3、探讨了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围岩与成矿的关系,认为地层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构造是本区成矿的必要因素,控制了岩浆的侵位及其成矿岩体和矿体的形成和就位;燕山期岩浆岩是有利的成矿母岩,是本区成矿物质的主要提供者;围岩及围岩裂隙是本区成矿的重要条件,控制脉状矿体的产状与规模。4、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控矿因素以及成岩机制的分析,认为龙门山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综合研究本区成矿环境、岩浆来源、岩浆演化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同源多期多位一体的成岩、成矿模式,认为龙门山铜多金属矿床是以中酸性岩浆热液交代为主的脉状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