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一般生理状态下,人体多系统都存在一定的节律特点。根据节律的周期长短可分为昼夜节律(节律周期接近24小时)、超日节律(节律周期少于24小时)、亚日节律(节律周期超过24小时)三种类型。研究发现,人体血压具有典型的昼夜节律特点。根据夜间平均血压比日间平均血压的下降情况,可将其分为杓型、非杓型、超杓型或深杓型、反杓型四种类型。血压作为人体基本生命体征之一,其昼夜节律的紊乱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明显相关。
血压昼夜节律的产生与维持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其中RAS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证实,循环RAS各组分均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特点,且其变化与血压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近年来研究发现,人体局部组织器官内同样存在RAS,且可独立于循环系统分泌各种血管活性物质。但局部RAS是否存在昼夜节律特点、其与血压水平及其与尿钠的相关性如何尚未得到证实。本文旨在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肾素和血压昼夜节律及其与尿钠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例,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或已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病但服药后血压正常者,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对照组15例,均为血压正常人群,男5例,女10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根据夜间平均血压比日间平均血压的下降情况,将所有入选人员分为正常杓型组(nor-dip组)、正常非杓型组(nor-non-dip组)、高血压杓型组(hyp-dip组)、高血压非杓型组(hyp-non-dip组)四组,正常杓型组11人,正常非杓型组4人,高血压杓型组12人,高血压非杓型组13人。对各组实验对象尿液中不同时段肾素水平、平均血压水平及尿钠水平进行检测,应用方差分析法比较各均值之间差异的显著性及相关性。
结果:1.方差齐性分析显示,正常杓型组与正常非杓型组、高血压杓形组与高血压非杓形组之间性别、年龄、BMI、肌酐值、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有无糖尿病、有无冠心病等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高血压组的BMI、肌酐值、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明显升高(P<0.05)。
2.对四组间各时段尿肾素、血压、尿钠水平行方差分析显示,正常杓型组(nor-dip组)尿肾素水平较正常非杓型组(nor-non-dip组)明显升高,高血压杓型组(hyp-dip组)尿肾素水平较高血压非杓型组(hyp-non-dip组)升高,而高血压组与正常组不同时段尿肾素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杓型组(hyp-dip组)、高血压非杓型组(hyp-non-dip组)各时段平均血压水平较正常杓型组(nor-dip组)、正常非杓型组(nor-non-dip组)均明显升高,高血压杓型组(hyp-dip组)和高血压非杓型组(hyp-non-dip组)、正常杓型组(nor-dip组)和正常非杓型组(nor-non-dip组)之间日间平均血压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夜间血压水平非杓形组较杓形组明显升高;正常杓型组(nor-dip组)各时段尿钠水平均低于正常非杓型组(nor-non-dip组),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杓型组(hyp-dip组)和高血压非杓型组(hyp-non-dip组)各时段尿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高血压组与正常组各时段尿钠水平未发现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3.正常杓形组(nor-dip组)肾素水平在晨起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并于次日凌晨达到低谷,存在昼高夜低的节律变化;其余三组各时段肾素水平均未见明显峰值及低谷,未发现典型昼夜节律改变。
4.正常杓形组(nor-dip组)、高血压杓形组(hyp-dip组)平均血压均呈现昼高夜低的节律变化特点,后者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前者;而正常非杓形组(nor-non-dip组)和高血压非杓形组(hyp-non-dip组)的日间平均血压水平与夜间平均血压水平则未发现明显的节律变化。
5.正常杓形组(nor-dip组)、正常非杓形组(nor-non-dip组)两组人群的尿钠水平在日间出现峰值;高血压杓型组(hyp-dip组)和高血压非杓型组(hyp-non-dip组)的尿钠水平由日间到夜间呈逐渐升高趋势,并在次日凌晨达到峰值。
结论:尿肾素、血压及24小时尿钠水平均存在一定的昼夜节律,但三者节律特征有所不同;尿肾素水平与血压昼夜变化呈正相关,而与24小时尿钠排泄呈负相关。
血压昼夜节律的产生与维持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其中RAS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证实,循环RAS各组分均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特点,且其变化与血压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近年来研究发现,人体局部组织器官内同样存在RAS,且可独立于循环系统分泌各种血管活性物质。但局部RAS是否存在昼夜节律特点、其与血压水平及其与尿钠的相关性如何尚未得到证实。本文旨在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肾素和血压昼夜节律及其与尿钠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例,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或已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病但服药后血压正常者,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对照组15例,均为血压正常人群,男5例,女10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根据夜间平均血压比日间平均血压的下降情况,将所有入选人员分为正常杓型组(nor-dip组)、正常非杓型组(nor-non-dip组)、高血压杓型组(hyp-dip组)、高血压非杓型组(hyp-non-dip组)四组,正常杓型组11人,正常非杓型组4人,高血压杓型组12人,高血压非杓型组13人。对各组实验对象尿液中不同时段肾素水平、平均血压水平及尿钠水平进行检测,应用方差分析法比较各均值之间差异的显著性及相关性。
结果:1.方差齐性分析显示,正常杓型组与正常非杓型组、高血压杓形组与高血压非杓形组之间性别、年龄、BMI、肌酐值、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有无糖尿病、有无冠心病等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高血压组的BMI、肌酐值、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明显升高(P<0.05)。
2.对四组间各时段尿肾素、血压、尿钠水平行方差分析显示,正常杓型组(nor-dip组)尿肾素水平较正常非杓型组(nor-non-dip组)明显升高,高血压杓型组(hyp-dip组)尿肾素水平较高血压非杓型组(hyp-non-dip组)升高,而高血压组与正常组不同时段尿肾素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杓型组(hyp-dip组)、高血压非杓型组(hyp-non-dip组)各时段平均血压水平较正常杓型组(nor-dip组)、正常非杓型组(nor-non-dip组)均明显升高,高血压杓型组(hyp-dip组)和高血压非杓型组(hyp-non-dip组)、正常杓型组(nor-dip组)和正常非杓型组(nor-non-dip组)之间日间平均血压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夜间血压水平非杓形组较杓形组明显升高;正常杓型组(nor-dip组)各时段尿钠水平均低于正常非杓型组(nor-non-dip组),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杓型组(hyp-dip组)和高血压非杓型组(hyp-non-dip组)各时段尿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高血压组与正常组各时段尿钠水平未发现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3.正常杓形组(nor-dip组)肾素水平在晨起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并于次日凌晨达到低谷,存在昼高夜低的节律变化;其余三组各时段肾素水平均未见明显峰值及低谷,未发现典型昼夜节律改变。
4.正常杓形组(nor-dip组)、高血压杓形组(hyp-dip组)平均血压均呈现昼高夜低的节律变化特点,后者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前者;而正常非杓形组(nor-non-dip组)和高血压非杓形组(hyp-non-dip组)的日间平均血压水平与夜间平均血压水平则未发现明显的节律变化。
5.正常杓形组(nor-dip组)、正常非杓形组(nor-non-dip组)两组人群的尿钠水平在日间出现峰值;高血压杓型组(hyp-dip组)和高血压非杓型组(hyp-non-dip组)的尿钠水平由日间到夜间呈逐渐升高趋势,并在次日凌晨达到峰值。
结论:尿肾素、血压及24小时尿钠水平均存在一定的昼夜节律,但三者节律特征有所不同;尿肾素水平与血压昼夜变化呈正相关,而与24小时尿钠排泄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