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肚菌在餐桌上是美味的食用菌,在养生保健领域是珍贵的药用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身体保健,羊肚菌也因其美味营养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在种植羊肚菌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菌丝退化导致的出菇晚,产量少,品质差等问题,解决羊肚菌菌丝退化问题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因而探索出羊肚菌菌丝退化的原因是基础研究和规模化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今后羊肚菌菌丝退化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本次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羊肚菌菌丝继代培养,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观察羊肚菌菌种退化过程中菌丝的变化。从宏观角度来看,发现羊肚菌在生长阶段,菌丝生命力旺、生长迅速,菌落边缘整齐;在菌丝逐渐老化的阶段出现菌丝细弱、生长慢,菌落边缘参差不齐,菌落中心部分有黄色色素产生。从微观角度来看,正常菌丝较为粗壮,菌丝与相邻菌丝之间相互交织成网状,菌丝间的夹角较小;而退化菌丝较为短小,菌丝与菌丝之间相隔较远,菌丝间夹角大。羊肚菌菌丝生长速度在第8代时达到最大值为2.05 cm/d。2.通过对羊肚菌菌种正常菌丝和退化菌丝分别用染色试剂进行处理,观察羊肚菌菌丝细胞清除活性氧的能力、线粒体膜电位高低变化和线粒体的变化情况。用NBT染液染色来观察菌丝的氧化胁迫程度发现,正常羊肚菌菌丝用NBT染液染色后,20 min内会逐渐褪色,而退化的菌丝颜色加深;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时,使用荧光染料Mito-Tracker Red CMXRos对菌丝染色,发现正常菌丝染色后呈现较明显的红色荧光,而退化菌丝只能观察到微弱的红色荧光;使用荧光染料Mito-Tracker Green对菌丝染色用来观察线粒体变化,发现正常菌丝有明显的线粒体亮斑,退化菌丝则没有。3.通过对醇沉法进行优化,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得到了最佳实验条件分别为醇沉浓度95%、醇沉温度-25℃、醇沉时间24 h、醇沉pH 7,在此条件下提取多糖的效果最佳,实验设计的4个因素对多糖提取的影响程度为醇沉浓度>醇沉温度>醇沉pH>醇沉时间。经过7 d的不间断观察,研究发现羊肚菌正常菌种在第1 d时胞外多糖得率达到最大值为0.87 g/L,在第5 d时羊肚菌菌丝体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为8.04 g/L;羊肚菌退化菌种在第1 d时胞外多糖得率达到最大值为0.78 g/L,在第5 d时羊肚菌菌丝体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为2.19 g/L。4.通过对羊肚菌的正常菌丝和退化菌丝分别提取RNA并检测其纯度,构建cDNA文库,之后过滤掉不合格的序列,组装得到Unigene序列总数为19164条,总长度为27746662,平均长度为1447.85;将获得的Unigene在数据库中进行注释,其中NR注释到7337个、NT注释到1780个、Swiss-Prot注释到5324个、KEGG注释到1731个、KOG注释到3945个、GO注释到6149个、CDD注释到4861个、PFAM注释到3988个、TrEMBL注释到7323个。从样本hdm1 vs WT1中筛选出1779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差异基因表达量聚类热图可以看出两个样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最后利用GO和KEGG的差异基因功能分类注释得出影响羊肚菌菌丝退化的原因可能与代谢过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