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是我国种植面积居首位的一种粮食作物,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民国时期,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全国约280,000,000万市亩,其常年产量约960,000,000万市担,由此可看出其关乎国计民生重要性之大。南方地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是我国水稻的主产区,而水稻虫害也甚多,害虫中危害最大,分布最广,同时防治又最属困难的,据统计,当属水稻螟虫。螟虫问题,历来为政府所重视。至民国,这一情况在我国南方水稻产区仍频繁发生,历年来造成严重后果,如民国18年(1929年),仅江苏省就因水稻螟虫损失达100,000,000元,给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危害水稻生长收获的螟虫,主要有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虽然三者具体的分布区域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由于我国南方地区多山地丘陵,地形复杂,故局部气候多样性,因此,三种螟虫在我国南方地区都有分布,有时甚至同时出现。螟灾严重与否,受到诸如气候、农作制度、水稻栽培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螟虫是危害水稻最重要的一种虫害,螟害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为了更好的开展除螟保产工作,南方地区产稻各省各级政府都对水稻除螟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撑,这些政策措施涉及除螟具体细则、工作范围、奖惩措施等,优惠的政策保证了螟虫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这一时期,南方地区出现了众多的虫害防治研究机构,如江苏省昆虫局,浙江省昆虫局,中央农业实验所等。这些虫害研究机构在成立后开展了重点虫害的调查和考察;研究了各种螟虫的生活史和防治方法;初步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防治螟害工作。这些机构的出现,是我国科学治虫开始的奠基,也促进了水稻螟害多种防治技术的推广和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南京的沦陷,国民政府迁都到重庆,一些农业研究机构也随之迁移,而当时四川成为战时我国的大后方。为了民族的独立,保证后方粮食供应是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时局艰难,但是关于水稻螟虫的研究防治工作并没有因此停止,有关螟虫方面的基础教育,反而继续推进。这一时期,水稻螟害防治技术在传统防治的基础上,得以继承和发展,对螟虫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中。在总结经验和试验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广了掘除稻根、插植烟茎、保护寄生蜂、使用DDT等方法,并对这些方法具体产生的效果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江浙等省份在实际中应用推广这些方法,并展开了几次大规模的治螟运动,收效颇丰,在挽回水稻损失方面,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民国时期是我国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政府对水稻螟害的政策支撑、出现的研究机构以及在战争中仍然能够将螟害防治工作继续推进,这些现象,相对以前的历史而言,都是这一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新气象。民国时期水稻螟虫防治,既有传统方法的继续应用,也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一个水稻螟害防治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前进的时期,为以后我国水稻螟害防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