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韵士西域流放诗文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bull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罪犯发遣到边远地区安置的惩罚称为流刑。在清代,它是一种次于死刑,重于徒刑的严重刑罚。清初流放地一般在东北及内蒙古,乾隆朝一统西域后,新疆成为主要的流放地。大量的遣犯发往新疆,其中亦不乏文学功底深厚的遣员,他们在流放及到任期间留下了大量吟咏西域风情、地貌山川的诗文,有些还参与了当地方志的编修。西域的诗文著作前后辉映,形成了创作高潮。嘉庆九年(1804年),祁韵士时任宝泉局监督,受宝泉局库亏铜案牵连,被发往伊犁当差。在赴戍途中,祁韵士创作散文《万里行程记》与诗集《濛池行稿》,记叙流放路途、沿途景物。抵戍后受伊犁将军松筠器重,命其参与《伊犁总统事略》的编纂工作,修志期间完成了《西陲要略》《西域释地》《西陲竹枝词》等私家著作。祁韵士幼喜治史,曾担任国史编修,有机会接触到御制文集、诗集,对西域史地信息知之最详。因此,其诗文中多记录历史沿革,考证方位地名,体现出明显的学人特点。在伊犁三年,祁韵士积极纂史修志。在编纂过程中,他亲履其地,实地考察,提出史地著作必须遵循"信今证古"的治学原则。这对扭转乾嘉时期重古证今、拘泥考证的狭隘思维,促进晚清西北史地学经世致用研究学风的兴起具有重要贡献。祁韵士的西域诗文独具风格,虽已进入研究领域,但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界对祁韵士的关注往往集中在史地成就而忽视其文学创作。因此,本文拟将祁韵士的西域流放诗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清代流放遣员境遇,研究其在流放途中及到达戍地的诗文,探讨其中的学人特点、流人创作心态以及对西北史地学的贡献,以期对其流放诗文创作全面研究。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说明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大致梳理目前学术界对祁韵士以及西域流放诗文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祁韵士生平,探究其对史地研究的兴趣由来。第三部分介绍社会背景。梳理清朝统一西域的过程、清代流放制度的演变,简述清代新疆遣员及其流放生活,为下文祁韵士流放诗文的介绍提供基础。第四部分介绍祁韵士的流放散文——《万里行程记》的主要内容和艺术价值。第五部分分析祁韵士的流放诗歌创作,探究其遣员身份下的创作心态。第六部分对其史地创作进行研究,探讨祁韵士对晚清西北史地学的重大贡献。
其他文献
相比于语音、语法,语音史、语法史,词汇及词汇史的研究还处于薄弱状态。近年来,汉语在这方面的状况有所改观,很多成果相继问世,其中既有词汇共时的描写分析,又有词汇历时的演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