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有些简单句即使主,谓,宾成分齐全,却仍然不能单独使用,我们称之为不完句现象。通常它们都需要再加上某些成分,方可独立成句。对于汉语中的不完句现象,众多学者也做了较多的研究,其中Tsai (2008), Hu & Shi (2005), Tang & Lee (2000),竟成(1996),贺阳(1994)等分别从时态定位,指称特征允准,一般定位原则(Generalized Anchoring Principle),时间概念的表达和完句成分等角度做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但是,还有些问题仍然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本研究中,我们将从时制定位的角度对汉语如何完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针对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汉语中是否存在时制,我们坚持认为汉语是有时制的。顾阳(2007)也谈到,尽管汉语中没有系统的时制形态表现,但是汉语也同其它语言一样,句子结构的时制特征需要得到确认。同时根据Chomsky (1995)的最简方案理论,句子的IP或TP才能进入句法推导,汉语句子结构也同样遵循这一句法要求。本文从句法学的角度来论证汉语句子如何进行时制定位,进而消除不完句效应,达到完句效果。因为汉语中存在时制,T位置包含时制信息,因此要完成时制定位,T必须在句法结构中得到允准。文章对含有焦点,否定词,情态词,时态助词等句子结构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论证了句子如何完成时制定位从而消除不完句效应。我们认为,这些成分都具有较高的句法位置,因此能够分别从FP,NegP, MP, AspP等短语结构的head位置移动到TP投射的T位置,从而满足时制定位的要求,消除不完句效应,使句子成句。在汉语一些对比结构中,因为两个动作的时间是重合的,相互为对方提供时界和参照点,所以它们也能够完句。同时,通过对完句现象的研究,我们也证实了汉语中时制定位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