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初级消费者和次级生产者,在维持河口生态系统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已有研究中,对它们在小尺度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均未曾有过研究,研究其对有毒污染物的积累作用研究大多也仅在整体水平上进行。此外,更未对它们的生态经济价值进行过任何探讨,而研究它们的生态经济价值则是进一步开展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经济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需要先对它们的分布、环境效益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选择长江口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和代表种——泥螺(Bullacta exarata)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观测数据和室内分析结果,分别对其空间分布(尤其是空间格局)和重金属积累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其生态经济价值作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分述如下: 1 泥螺种群的空间分布基于野外观测的泥螺种群密度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应用经典统计学(Taylor 幂法则、Iwao 聚集格局回归分析法以及Morisita 指数I、聚集度K)和地统计学方法,分别在大尺度(长江口8 个样点,种群密度0.6~32.8 个/m2)和小尺度空间上(四个季节)对长江口8 个样点和南汇边滩滩涂湿地泥螺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长江口泥螺夏季的种群密度差异极显著(F=42.52>F0.01(7,32)=3.26,P<0.01),主要表现在南汇边滩ES7 和ES6 样点分别与长江口其它6 个样点差异显著(P<0.05)。经典统计学分析表明,在大尺度空间上,夏季长江口泥螺种群呈聚集性负二项式分布( Taylor 幂法则: ln S2=-0.7472+1.3484ln(?x),r2=0.8132,P<0.01,n=8;Iwao 聚集格局回归分析法:m*=-1.005+1.0766?x,r2=0.9936,P<0.01,n=8;I=2.61,F0=80.58,P<0.01),但聚集度很低(K=11.5),目前主要分布于南汇边滩(ES6 以南)和崇明东滩(NPC),是滩涂围垦、环境污染以及岛屿边滩间自然条件差异三者综合作用的自然结果。长江口南岸南汇边滩(ES7 样点)泥螺种群密度季节性差异极显著(P<0.001),即夏季(32.8±7.7)>春季(21.2±6.5)>秋季(9.1±4.4)>冬季(5.9±3.1),春夏季种群扩散范围和能力均要明显大于秋冬季,但聚集度却显著小于冬秋季(K 夏(40.61)>K 春(21.35)>K 秋(9.38)>K冬(8.07))。在小尺度空间上,泥螺种群每个季节均呈聚集性负二项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