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观察温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在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积分及血清IL-17、IL-23的改变,探讨温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IL-17/IL-23轴的影响。 方法: 采取随机分组试验的研究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共纳入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针灸科、消化科、内镜室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17、IL-23的表达水平。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要观察中医主要症状积分及血清IL-17、IL-23的改变。临床所收集的数据采用统计学SPSS18.0软件予以统计、分析。 结果: 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中医主要症状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主要症状积分相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腹痛、腹泻、脓血便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IL-17、IL-23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下调血清IL-17、IL-23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温针灸和普通针刺均能明显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主要症状,但温针灸在改善患者腹痛、腹泻、脓血便主要症状方面明显优于普通针刺。 2.温针灸和普通针刺均能下调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7、IL-23的水平,但温针灸在下调两者水平明显优于普通针刺,这可能是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