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动元话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资源,它主要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提高读者的信任和参与度,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以往对互动元话语的研究集中于认知,关联理论,修辞视角,或两种语料库中互动元话语进行对比研究。为了拓宽其研究视角,本研究将以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Hyland人际分类模式为依据,对硕士论文中的互动元话语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将提出如下问题:(1)互动元话语在硕士论文中的分布情况和不同章节中的使用频率差异如何?(2)互动元话语在硕士论文中是如何满足交往行为理论中普遍有效性要求?为了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将从5所权威大学中选取40篇硕士论文(摘要,引言,结论部分)为语料,自建一个小型语料库。为了研究的针对性、可靠性,研究数据来源于5所大学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论文,总字数共计165,283。根据Hyland元话语人际分类模式,对语料库中互动元话语下的5个小分类(模糊限制语、态度标记语、增强语、自我提及语和介入标记语)进行标记,通过Ant Conc(3.5.7版本)进行检索,并通过人工复查的方式进行识别。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互动弄元话语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描述,并探究互动元话语与交往行为理论中四个普遍有效性要求(真实性、真诚性、可领会性、可理解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所有的互动元话语在语料中均有出现,说明互动元话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资源,作者在建构语篇过程中注重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语料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最高,而介入标记语使用的最少。另外,互动元话语在论文摘要,引言,结论部分的分布情况也存在差异。(2)互动元话语在硕士论文中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情感,并注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实现交际目的。5类互动元话语在硕士论文中发挥着评价信息,表达情感,确立规范,引导的功能,满足交往行为理论中普遍有效性要求,从而实现交往的意义。本研究以交往行为理论为视角,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探究互动元话语,拓宽了互动元话语的研究视野,并为其提供更广泛的研究前景。此外,本项研究对硕士论文写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互动元话语在硕士论文中的使用情况满足普遍有效性要求,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运用互动元话语进行学术写作。在教学方面,教师恰当使用互动元话语,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