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居住格局,是社区居民生活的人文生态环境,反映社区居民交往的场景。研究社区居住格局,既可以以小见大,对研究一个地区民族城乡分布的宏观情况中总结出的理论加以检验,又能在此基础上以宗族或家庭为单位开展亲属关系分析(亲属结构)和各民族成员个体交往的微观研究。
在对居住格局的探讨中,国外学者侧重于从静态的角度研究造成民族(族群)居住隔离的因素,提出了从社会-经济身份说,政策-外来干预说,个人行为说,群体行为说等不同解释,而国内学者侧重于从动态的视角研究民族居住格局变动的情况。
论文在对国内外关于城市居住格局的各种理论梳理之后,将其归纳为“社会结构决定说”和“文化心理决定说”两种解释思路,并运用民族学和人类学的有关理论去验证居住格局(隔离状态)到底是社会结构的反映,还是人们心智结构的反映。
论文所做的工作:
整个研究以在西安市莲湖区进行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主要以汉族和回族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在民族志的撰写当中,结合共时(静态分析)和历时(动态分析)的视角。
宏观层面,回顾了西安的城市历史变迁和居住格局的演变,分析了西安市的行政区划和人口构成,莲湖区的行政区划和居住格局现状,采用了计算分离指数(indexofdissimilarity)等量化统计方法;微观层面,分析了莲湖区的居住格局与民族交往情况,特别注重社区层次的讨论和对典型个案的考察;并以拆迁问题为切入点,分析引发居住格局变动的各种因素,以及人们对于居住格局变动的回应。
根据文献和田野调查,发现社会和文化的交织作用,不能单纯从某一方面来解释。论文进行了理论的创新,提出“浅层隔离”(physicalisolation)和“深层隔离”(in-depthisolation)的概念,阐述了一种认识居住格局的新视角。
在总结整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注弱势群体、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等几点政策性的建议。
论文指出:
“浅层隔离”和“深层隔离”的概念是想说明社会结构与人的心智结构之间,不是主客二分的,而是连续的一体。
居住格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社会背景),总有一种或几种因素作为主导。
居住格局状态的改变,是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人受到自然和社会的限制减少,浅层隔离被打破,不同人群加强互相理解和沟通,深层隔离才能慢慢的缓解,人类社会才能拥有真正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