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民族居住格局研究——以西安市莲湖区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ad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居住格局,是社区居民生活的人文生态环境,反映社区居民交往的场景。研究社区居住格局,既可以以小见大,对研究一个地区民族城乡分布的宏观情况中总结出的理论加以检验,又能在此基础上以宗族或家庭为单位开展亲属关系分析(亲属结构)和各民族成员个体交往的微观研究。 在对居住格局的探讨中,国外学者侧重于从静态的角度研究造成民族(族群)居住隔离的因素,提出了从社会-经济身份说,政策-外来干预说,个人行为说,群体行为说等不同解释,而国内学者侧重于从动态的视角研究民族居住格局变动的情况。 论文在对国内外关于城市居住格局的各种理论梳理之后,将其归纳为“社会结构决定说”和“文化心理决定说”两种解释思路,并运用民族学和人类学的有关理论去验证居住格局(隔离状态)到底是社会结构的反映,还是人们心智结构的反映。 论文所做的工作: 整个研究以在西安市莲湖区进行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主要以汉族和回族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在民族志的撰写当中,结合共时(静态分析)和历时(动态分析)的视角。 宏观层面,回顾了西安的城市历史变迁和居住格局的演变,分析了西安市的行政区划和人口构成,莲湖区的行政区划和居住格局现状,采用了计算分离指数(indexofdissimilarity)等量化统计方法;微观层面,分析了莲湖区的居住格局与民族交往情况,特别注重社区层次的讨论和对典型个案的考察;并以拆迁问题为切入点,分析引发居住格局变动的各种因素,以及人们对于居住格局变动的回应。 根据文献和田野调查,发现社会和文化的交织作用,不能单纯从某一方面来解释。论文进行了理论的创新,提出“浅层隔离”(physicalisolation)和“深层隔离”(in-depthisolation)的概念,阐述了一种认识居住格局的新视角。 在总结整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注弱势群体、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等几点政策性的建议。 论文指出: “浅层隔离”和“深层隔离”的概念是想说明社会结构与人的心智结构之间,不是主客二分的,而是连续的一体。 居住格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社会背景),总有一种或几种因素作为主导。 居住格局状态的改变,是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人受到自然和社会的限制减少,浅层隔离被打破,不同人群加强互相理解和沟通,深层隔离才能慢慢的缓解,人类社会才能拥有真正的和谐。
其他文献
本文以民族学/人类学的经典方法——田野工作法实地调查了中国西北一个偏远农村的天主教村庄。文章以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主,结合教会组织以及当地有关政府部门提供的相
近年来,随着延吉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得到长足进步。在残疾人问题上,市政府与社会各界人士给残疾人很多的支持与帮助,通过向残疾
随着我国教育文化的发展,国内新课程改革的潮流,新一轮的世界性质的补习教育文化开始蜂拥而至。行政、教学及课外补习构成了现代教育文化的三大主体。而补习教育文化的兴盛则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是一个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也是民族学十分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民族社会的现代化问题,其中的许多研究注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从他踏上西藏神坛的那一刻起,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已经注定了他的一生将是坎坷而曲折的一生。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十三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劳动力“打工”这一重要社会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作用下各族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相互融通、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打工”已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