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铜绿假单胞菌(Pseucdomonas aeruginosa,PA)是致病力强的临床常见条件致病菌,因其耐药性不断加剧,使可供选择的药物越来越少,由其引起的败血症死亡率很高。噬菌体是细菌的病毒,只感染原核生物,对人无害。本研究用PA临床菌株分离出噬菌体,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和对小鼠全身感染的疗效。 材料与方法: 1.噬菌体PL39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以PA临床菌株为指示菌分离噬菌体,获得1株噬菌体,命名为PL39。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调查噬菌谱、绘制一步生长曲线、进行理化稳定性和突变率测定;提取PL39基因组,用DNaseⅠ、RNaseA、EcoRⅠ和HindⅢ酶切鉴定。 2.噬菌体PL39对小鼠致死性全身感染的治疗研究 尾静脉注射大剂量 PL39检测其对小鼠安全性。结合ERIC-PCR图谱和噬菌谱,选出PL39非克隆敏感宿主菌,检测PL39在正常小鼠血清中对这些菌的杀菌作用,从中选出PL39能杀灭菌株来诱导小鼠致死性全身感染。2h后尾静脉注射PL39实施噬菌体治疗,解剖小鼠,探明各组织中PL39增殖杀菌情况。 结果: 1.PL39的生物学特性 在L39菌苔上,PL39形成圆形透亮噬菌斑,直径约2mm。PL39为肌尾型噬菌体。可裂解51株PA中的33株(占64.7%),对其他被调查菌株无裂解作用。PL39在L39的菌苔上成斑率最高且噬菌斑大,突变率仅为10-7。PL39感染L39的潜伏期为20 min,暴发期为5 min、裂解量约20 PFU/细胞。PL39在50℃和60℃以及pH3~9均保持稳定。PL39的基因组为dsDNA且大于100 kb。 2.PL39对小鼠致死性全身感染治疗研究 尾静脉注射大剂量PL39后所有小鼠状态良好。51株铜绿假单胞菌ERIC-PCR图谱总体多样性较丰富,可分为六型。其中9株PL39敏感宿主菌分别位于Ⅰ型和Ⅱ型,且有2株为克隆株,其余均为非克隆株,但PL39在正常小鼠血清中仅能杀灭L39。尾静脉注射PL39(107 PFU)治疗由腹腔注射(108 CFU)L39菌所致小鼠全身感染却无疗效,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均在1天内全部死亡,存活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小鼠血液、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中PL39滴度和L39活菌数分别与PL39对照组小鼠和L39对照组小鼠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感染L39菌2h后的小鼠血清中,PL39对L39无杀菌作用,但将此血清进行56℃30min灭活,PL39对L39杀菌作用可完全恢复,与营养肉汤中杀菌作用无差异(P>0.05)。 结论: 1.PL39为肌尾噬菌体科的裂解性噬菌体,其感染L39菌的潜伏期为20 min,暴发期为5 min、裂解量为20 PFU/细胞。PL39在50℃和60℃及pH3~9范围内均可保持稳定, 2.噬菌体PL39的基因组为dsDNA,且>100 kb。 3.噬菌体PL39对L39菌感染小鼠治疗无效。感染小鼠血清中存在的不耐热物质完全阻断了PL39对L39的相互作用,是导致PL39治疗由L39菌诱导的小鼠全身感染失败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