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生女作家”及其启示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v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批被谓之以“70年代生作家”的年轻作家群体在当代文学中备受注目。本文从命名入手,提出对这一作家群体以“70年代生作家”来命名值得商榷。一方面在创作实绩上,女作家积极活跃,而男作家趋于沉寂,此命名不能反映文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在理论批评上,着重强调某些写作另类文本的女作家,而忽视其他写作非另类文本的女作家,此命名对其它作家带来一定程度的遮敝。因此,笔者认为,以“70年代生女作家”来命名更为贴切恰当。 本文通过对几位较具有代表性的“70年代生女作家”的梳理,指出“70年代生女作家”群体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一种是另类的浪漫抒写,以卫慧、棉棉、周洁茹为代表,一种是大众的现实抒写,以朱文颖、金仁顺、戴来为代表。虽然这些女作家们写作风格不同,但鲜明的群体意识使她们仍然具有某种共通的群体特征:在题材上,以城市为故乡;在写作姿态上,与生存相对话;在主题上,围绕成长之痛。 “70年代生女作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成熟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作家群体,她们的写作不可以避免地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可以说是90年代当代文学的一个典型现象。因此透过“70年代生女作家”现象,可以揭示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当代文学所面临的希望与困境。本文认为,从“70年代生女作家”们对个人化叙事策略的普通采用,可以看到市场经济作用下,当代文学摆脱政治的阴影,从集体走向个人,文学的自主性得到肯定,这使得当代文学的写作充满希望。另外,从对“70年代生女作家”的出场方式以及其文本内涵的分析,也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与市场相合谋,消解了文学的意义深度,而使当代文学趋于平面化的状态叙述,使文学的诗性遭遇困境。 本文力求通过对“70年代生女作家”群体现象的分析从一个侧面去考察当代文学在90年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境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