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编码方法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g_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D holoscopic成像技术可以在全方向整个观看区域内提供连续的运动视差,使用户获得一种更真实、自然的3D观看体验,同时可以减轻视觉疲劳,使其成为下一代3D视频技术的发展方向。此外,3D holoscopic成像技术还具有先拍照后聚焦、可变景深、可变视点等成像特性,也让其成为计算摄像学重要的理论增长点。然而,为了满足高分辨率的需求,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表示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内容。这导致了 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的数据量远远高于传统的2D 图像,给图像存储以及网络传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的存储与传输又是推动3D holoscopic技术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研究高效的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压缩编码方法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现有的编码算法和编码标准并不适合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大都存在编码效率低下、计算复杂度高的缺陷,且不能提供一个较好的可分级编码性能。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HEVC (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为基础,以提高编码效率为目的,展开了如何利用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的特性来提高编码效率、降低编解码复杂度、如何提高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纹理复杂和边缘区域的预测精度以及如何实现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的可分级编码解决网络传输延迟问题三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针对现有编码器(如JPEG、H.264以及HEVC等)编码3D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效率低下的问题,利用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的强自相关特性,提出一种基于视差补偿预测的编码算法。该算法通过估计相邻单元图像(ElementalImage,EI)之间的视差来提高编码块的预测精度。为了弥补基于视差补偿预测的编码算法在纹理不一致区域预测不准确的缺陷,本文结合基于视差补偿预测算法与帧内块复制预测算法的优势,进一步提出基于视差补偿与帧内块复制混合的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编码算法。该混合算法通过以率失真优化过程为准则,自适应的选择最佳的预测算法,进一步提升整体算法的编码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获得较高的编码效率,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编解码端的计算复杂度。第二,为提升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编码在纹理复杂和边缘区域的预测精度,同时保护3D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中单元图像的细节信息,提出基于高斯过程回归预测的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编码算法和基于核密度估计预测的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编码算法。所提两种算法分别从探索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高维空间相关性以及局部信号的统计特性两个角度来提升纹理复杂和边缘区域的预测精度。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编码算法是将当前编码块与其最近邻宏块建模为高斯过程,利用核函数将编码块的最近邻宏块映射到高维的特征空间,在高维特征空间中利用高斯过程回归来预测当前编码块。基于核密度估计的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编码算法是首先获得当前编码块及其最近邻宏块的统计模型,然后通过估计当前编码块的最小均方差来预测当前编码块。实验表明,所提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编码算法以及基于核密度估计的编码算法相比于HEVC帧内预测算法可以分别获得2.67 dB以及2.65 dB的平均BD-PSNR增益,且均可以获得较好的虚拟绘制视点质量。第三,为能够充分利用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绘制视点之间的强相关性来提高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的编码效率,提出一种基于绘制视点空间相关性的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编码算法。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网络传输延迟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稀疏交织视点图像集合加视差图的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可分级编码算法。基于绘制视点空间相关性的编码算法通过利用交织的视点图像等价表征原始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数据来探索绘制视点之间的强相关性。基于稀疏交织视点图像集合加视差图的可分级编码算法是利用稀疏的交织视点图像加视差图的形式来近似表征得到的交织视点图像,从而实现3D holoscopic密集视点图像的可分级编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获得较高的编码效率,同时能够提供较好的可分级编码性能。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金属材料在极端非平衡条件下的相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纳米量热作为一种新兴的量热技术,具有高达107 K/s的加热冷却速度,可以原位获取金属材料在极端非平衡条件下的相变行为。相对于传统热分析技术,其热容灵敏度在纳米量级,可以检测到微弱的相变信息。除热力学和动力学外,纳米量热结合其它表征手段,可以对相变进行全方面的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揭示极端非平衡相变的内部机理,还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新材料的发展,而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从1995年世界上第一块高质量YAG透明陶瓷开发至今,透明陶瓷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倍半氧化物、石榴石型氧化物、硅酸盐体系等透明或半透明陶瓷被广泛用于透明窗口、无机闪烁体、LED和固态激光激励介质等方面。与YAG基质相比,Yb3+离子掺杂的镥铝石榴石(Yb3+:Lu AG)具有大的有效原子序数Zeff、发
本文提出一个适用于多轴有限变形非线性联合硬化的新弹塑性模型,用来模拟金属和合金的多轴热耦合疲劳失效.新模型与先前模型相比,有如下几个创新点:(i)对比于经典弹塑性模型,所提出新模型结构简单并且在下述意义上完全自由且是光滑的:该模型无需引入为表征塑性行为须强加的屈服条件以及加载卸载条件,而是自动包含这些塑性特征作为模型的固有本构特征,此外,该模型给出连续弹塑性切模量,避免了通常模型所涉及的模量强间断
玉米作为粮食作物的广泛种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玉米仍是重要的饲料、粮食作物及工业原料。玉米籽粒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等,其中蛋白质的品质决定了玉米籽粒的营养价值。醇溶蛋白是籽粒的主要储藏蛋白,但其氨基酸比例不均匀,缺乏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和色氨酸,导致常规玉米的营养价值较低。Opaque2是玉米籽粒胚乳特异表达的转录因子,opaque2(o2)突变体能显著改善玉米籽粒蛋白必需氨基酸含量,是
工业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先析的固溶体初生相常以枝晶形貌结晶。枝晶组织决定了铸锭中晶粒和第二相的特征。掌控凝固过程中枝晶形貌的演化对调控铸锭组织,提高铸件性能至关重要。在材料制备过程中施加强静磁场,可改变体系内物质的传输行为,从而改变材料的微观组织。枝晶生长受凝固过程中传热和传质的影响,施加强静磁场可起到影响枝晶凝固过程的效果。本文以Al-4.5wt.%Cu合金和2024铝合金为实验对象,使用定向凝固方
随着3D显示和交互多媒体系统的迅速发展,多视点加深度(MVD:Multi-view Video plus Depth)视频已经成为新一代3D视频应用的主要方向,日益引人关注。与传统2D视频相比,MVD格式的3D视频可以给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立体感和沉浸感,并且支持用户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任意的观看视点。MVD中除了有各个视点的2D纹理视频外,还增加了对应视点的深度图。与纹理视频相比,深度图是灰度图像,表
横向振动的分布式以及陀螺效应的共同存在,既使得陀螺连续系统具有独特的动力学行为,也给其理论分析带来一定的挑战。同时,陀螺连续系统是很多实际工程结构的力学模型,如带锯,轴向运动弦线、梁、膜、板、壳,输流管和旋转体等,对其进行振动分析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广义阻尼陀螺连续系统的振动特性,包括固有频率、固有振型以及用复模态方法研究系统的动力学响应。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论述了广义阻尼陀螺连续系统
三值光学计算机是众多新型计算机中被理论和实验成功验证过、最接近实际应用的代表,它具有数据位众多、数据位可分组独立使用和各位的计算功能可重构三大特征。然而三值光学计算机硬件可提供的计算能力仍然很有限,更多运算需要依靠数学计算例程来实现。在最常用的算术运算——加减乘除中,除法的计算延时相比于其它初等运算要长很多,如何加快除法计算过程是计算机科学领域长期关注的一个课题。传统电子计算机面临着许多技术瓶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图像彩色化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传播。如何得到清晰自然的彩色化图像,受到人们的关注。图像彩色化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古画修复、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图像通信、视频编辑等诸多领域,是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的前沿研究课题。本论文研究数字图像彩色化的理论和关键技术,提出几种有效的图像彩色化方法。取得的成果概括如下:1.避免颜色越界的各向异性扩散图像彩色化利用偏微分方程解决图像彩色化问题。建立
三维视频因其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和自然的视觉体验,一直是视频处理和通信领域追求的目标。自由视点视频(Free Viewpoint Video,FVV)是三维视频的最终形态,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根据观看者的视点、视角改变显示对应的视频图像。面对数据量庞大、不可靠网络环境下深度图像失真严重、编码后视点合成质量不高等问题,传统的视频图像压缩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系统的需求。压缩感知理论的出现为系统处理提供了新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