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城郊拆迁致富农民社会适应研究——以北京市长阳镇为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LEY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试图从城郊拆迁农民快速的拆迁致富并由农民转为居民的角色转换后,关注其社会适应问题,即他们在城市中继续社会化、适应并融入新的角色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北京市确定参照市场价格进行拆迁补偿后,农民拆迁所获得的拆迁补偿款和房屋置换补偿已经是相当可观的数字,且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这些被拆迁农民一夜之间衣食无忧,从农民身份变为居民身份,他们是否适应?如果他们不能适应,作为并无就业与养老保障的这一群体,将给社会带来何种影响?  本文分别从经济层面的适应、社会层面的适应和心理层面的适应来考察拆迁致富村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经济层面,选择对待职业的态度、收入与消费模式的选择以及社会保障的需求三个指标来考察拆迁致富农民在经济层面的适应。其次,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而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是拆迁致富农民适应城市生活的进一步需要,反映了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深度与广度,选择对拆迁农民社会交往的考察、闲暇时间的利用和对新型社区模式的了解与参与程度三个指标来考察其社会层面的适应;最后,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促使他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念,也就是拆迁农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这是心理层面的适应,拆迁农民只有在心理层面适应了,才能说明城市化对拆迁农民的人格的影响,塑造和提升。分别选取群体认同、自我评价与认同和社区归属感三个指标来测量。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依次推进的。本文拟通过以上三个相互联系而又依次递进的层面对城郊拆迁农民社会适应现状进行描述,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总结其适应的特点,并据此对拆迁致富这一特殊的群体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做出分析与总结。
其他文献
社区矫正起源于19世纪末,近代学派提出行刑社会化的观点,重视对罪犯人格的改造及实施非监禁刑罚措施,社区矫正由此萌芽。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注重对犯罪人的改造和完善、以罪犯再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加速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发展存在非均衡性,如贺雪峰教授通过深入全国村庄进行调查,以经济分化程度和社区记忆两分维度将全国农村划分为四大类型。罗兴佐教
本文在社区治理模式转型即由过去的行政型社区向现代的自治型社区转变大背景下,以组织动员机制理论、本土化社会资本—“关系”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哈市A社区志愿者招募为例,采用
20世纪70年代,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倡导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就使社会上产生了一大批独生子女,随之造就了城市中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的家庭类型结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发展,不仅改变着农业的生产方式、农村的经营方式、农民的生活方
农村社区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区形式,也是中国庞大农民群体长期生活的场所。改革开放后,由于各种因为,农民在农村社区外部的互动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婚恋问题是人类生活中关乎个体终生幸福、种族血脉传承的重大议题,举足轻重,也是日常生活中街头巷尾耐人寻味,亘古不衰的话题。农村适婚青年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建设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