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在整个国家经济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地理位置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贫困发生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扶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小额信贷作为金融扶贫最常见的方式,能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减少脆弱性。但不可避免的,传统小额信贷存在目标偏移、甄别成本高等缺陷。为了破解传统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将精准瞄准贫困户、增加政府补贴和减少信贷风险作为切入点,设计出将小额信贷与扶贫政策相结合的创新型中国特色金融扶贫工具——扶贫小额信贷。其在解决贫困户缺乏资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帮助建档立卡户脱贫增收等方面发挥着其他信贷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论文阐述了扶贫小额信贷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了小额信贷对减少贫困和减少脆弱性的影响,解析了小额信贷反贫困的作用机理。通过选取云南省洱源县的扶贫小额信贷的案例,梳理了洱源县致贫原因和扶贫情况,分析了洱源县扶贫小额信贷的现状,利用OLS、二元Logistic以及结构方程模型,从扶贫小额信贷的增收效果和贫困农户对扶贫小额信贷的满意度两方面剖析了洱源县扶贫小额信贷的减贫成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贫困户减贫增收,增强扶贫小额信贷成效的方式。论文的主要观点是:第一,云南省洱源县户主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人数、养殖头数以及贷款金额与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实现增收都有稳定的显著正向关系。具体来看,拥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个体更容易学习和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增产增收效果就会更好;劳动力和资本是生产的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投入的增加会引起产出的增加;乳业是洱源县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扩大养殖能有效增加收入;贷款金额越高,农户可用资金越多,由规模效应带来收入也就越高。第二,洱源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观意愿上对扶贫小额信贷的减贫成效有较高的满意度。本文主要贡献,一方面,基于贫困农户视角,关注扶贫小额信贷的实践与贫困户的体验和感受,弥补洱源县相关实证的缺陷,为扶贫小额信贷助力脱贫攻坚提供更丰富的文献;另一方面,测评洱源县贫困户对扶贫小额信贷的满意度,发现扶贫小额信贷与贫困户需求的差距,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更好地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实现减贫提供实践指导。但由于扶贫小额信贷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金融扶贫举措,洱源县对精准扶贫相关信息披露并不充分,难以获取全面的数据资料,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