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拟从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角度探讨PPARγ在腹腔局部防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第一部分体外研究第一章PPARγ在腹膜间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LPS诱导的CD40和ICAM-I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s)中的表达以及LPS的调节作用,并探讨PPARγ天然配体15d-PGJ2及人工合成配体西格列酮(Ciglitazone)对LPS诱导RPMCs表达CD40和ICAM-I的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RPMCs,常规传代及鉴定,取第二代细胞用于实验研究。LPS不同浓度(0μg/ml, 0.1μg/ml,10μg/ml,50μg/ml,100μg/ml)、LPS(1μg/ml)处理后不同时间点及15d-PGJ2(3μM)、Ciglitazone(10μM)作用于细胞36h后收集细胞;RT-PCR检测PPARγ、CD40以及ICAM-1 mRNA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PARγ在RPMCs中的分布;Western印迹检测PPARγ及ICAM-I蛋白表达。
结论:
1.RPMCs结构性表达PPARγ;
2.LPS调节PPARγ表达呈现先增强后降低趋势;
3.PPARγ配体可显著抑制LPS介导的CD40mRNA和ICAM-I蛋白的表达;
提示RPMCs功能性表达PPARγ,可能通过负性调节炎症介质分泌而参与腹腔局部防御。
第二章罗格列酮通过抑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下调LPS诱导大鼠腹膜间皮细胞CD40和ICAM-I表达
目的:1.探讨脂多糖(LPS)作用下大鼠腹膜问皮细胞CD40和ICAM-I表达变化的调节机制;
2.探讨罗格列酮下调LPS介导腹膜间皮细胞CD40和ICAM-1表达的信号转导机制。
结论:1.LPS以时间依赖模式和浓度依赖模式上调大鼠腹膜间皮细胞CD40和ICAM-I的表达。
2.LPS通过活化NF-κB信号上调大鼠腹膜问皮细胞CD40和ICAM-I的表达。
3.罗格列酮通过非依赖于PPARγ信号通路抑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活化,从而显著抑制LPS介导的CD40 mRNA和ICAM-I蛋白表达。
提示罗格列酮可通过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下调CD40和ICAM-I表达而参与腹腔局部防御。
第二部分体内研究
第一章 LPS诱导的急性大鼠腹膜炎模型的建立以及腹膜组织PPARγ的表达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LPS诱导大鼠急性腹膜炎模型,观察腹膜局部NF-κB活化、CD40、ICAM-I以及PPARγ的表达。
结论:
1.腹腔注射LPS(1mg/kg)可成功诱导大鼠急性腹膜炎模型;
2.急性大鼠腹膜炎模型腹膜组织NF-κB和IκBα显著活化,CD40、ICAM-I和IL-6表达呈现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
3.PPARγ在急性大鼠腹膜炎模型中的表达在蛋白水平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与CD40、ICAM-I以及IL-6在4h后的表达的变化趋势相反;提示PPARγ可能在急性腹膜炎时腹腔局部防御中发挥作用。
第二章罗格列酮对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腹膜炎模型腹腔局部核因子κB活化及CD40和ICAM-I表达的影响(一)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腹膜炎模型腹腔局部炎症相关因子变化的影响以及其可能调节机制。
结论:
1.罗格列酮显著抑制腹腔局部炎症反应。
2.罗格列酮显著抑制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腹膜炎模型腹腔局部NF-κB p65和IκBα的磷酸化,降低IL-6的分泌和ICAM-I的表达。
提示在LPS诱导大鼠急性腹膜炎模型中,罗格列酮可显著抑制腹腔局部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而实现。
全文总结
1.通过体内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培养研究证实:腹膜间皮细胞结构性表达CD40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ICAM-I);LPS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上调CD40和ICAM-I表达而参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
2.体外细胞研究发现: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功能性表达PPARγ,脂多糖以时间和浓度依赖模式调节PPARγ表达;激活PPARγ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CD40和ICAM-I表达;其机制主要通过抑制脂多糖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而实现;
3.在成功建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大鼠模型基础上,研究发现PPARγ配体罗格列酮显著抑制腹腔局部炎症反应。其主要通过抑制腹膜组织NFκB活化及IL-6分泌和ICAM-I表达而发挥抗炎效应。
上述研究结果为腹腔局部防御机制的揭示以及治疗干预提供了实验依据和作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