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黄芩苷(baicalin, BC)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damage, HIBD)新生大鼠脑细胞Fas、FasL表达的影响。2.比较黄芩苷与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1.实验分组:128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2只):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对照组(HIBD组);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NGF组);黄芩苷治疗组(BC组)。2.模型制作及药物干预:参照Rice法制成HIBD模型,其中Sham组仅游离出左颈总动脉,不结扎,不缺氧。NGF组于缺氧缺血(hypoxia-ischemia, HI)、复氧恢复处理后,立刻给予腹腔注射NGF注射液50μg/kg,每天1次,连用3天;BC组于HI、复氧恢复处理后,立刻给予腹腔注射BC注射液16mg/kg,每天1次,连用3天;Sham组和HIBD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连用3天。3.观测指标:观察新生大鼠行为改变、存活率和体重增长;各组均于HI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7天四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8只)分批取脑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受损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脑细胞Fas、FasL表达。结果:1.行为改变:实验大鼠在HI后约30分钟开始出现倦怠,嗜睡,肌张力异常等不同程度的脑损伤症状,复氧后可见大鼠向结扎侧旋转。2.存活率:Sham组实验大鼠无死亡,存活率为100%(32/32);HIBD组死亡5只,存活率为84.38%(27/32);NGF组死亡2只,存活率为93.75%(30/32),BC组死亡3只,存活率为90.63%(29/32)。各组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天体重增长:HIBD组大鼠体重增长最慢,7天体重增长值明显小于其他三组(P<0.05),BC组与NGF组体重增长相近,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落后于Sham组(P<0.01)。4.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Sham组大鼠脑细胞结构正常,排列整齐;HIBD组可见脑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水肿明显,部分细胞出现坏死,呈空泡样改变(HI后48小时最为显著);相同时间点:BC组和NGF组较HIBD组上述改变均明显减轻,而且两者改变相近。5.脑细胞Fas、FasL表达:Sham组脑细胞可见少量Fas、FasL表达,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HI后24小时出现Fas、FasL表达,以HI后48小时最明显,之后逐渐减少,持续至7天仍显著高于Sham组,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时间点:NGF组和BC组之间Fas、FasL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Fas与FasL相关性分析:新生大鼠HIBD脑细胞Fas表达和FasL表达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863,P=0.000<0.01)。结论:1.新生大鼠HIBD脑细胞Fas、FasL表达明显增加,以HI后48小时最为明显,之后逐渐减少,持续至HI后7天仍可见阳性表达,并且正常新生大鼠脑细胞也可见少量Fas、FasL表达。2.黄芩苷可以通过减少新生大鼠HIBD脑细胞Fas、FasL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发挥脑神经保护作用。3.黄芩苷对新生大鼠HIBD的神经保护作用与神经生长因子相近,有可能替代神经生长因子成为临床上治疗新生儿HIBD的一种新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