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止观思想是佛教极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是伴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发展的。佛教的每个派别都非常重视止观,但是每个教派的止观思想又有不同,这种同中之异,更能体现出各个教派的特质所在。宗喀巴(1357-1419)不仅是我国中世纪一位伟大的藏族宗教哲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宗教实践家,他的止观思想是其佛学思想中极具特色的部分,体现了其宗教哲学与宗教实践的完美契合。透过止观思想,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宗喀巴佛学思想的全貌。可以说,宗喀巴止观思想,就是他佛学思想的一个缩影。在修止上,宗喀巴依据唯识学派的修习理论,借鉴中观瑜伽行派的实践方法,明确修止的条件,继而用八断行消除五过失,通过九住心、六力等修止,达到身心轻安,即成就舍摩他(止)。在修观上,宗喀巴持中观应成见,坚持彻底的性空理论,通过圆融二谛,抉择人法二无我来修观。为了深化对中观正见的认识,宗喀巴在破中立,通过限定破斥的范围,确定既不能破太宽又不能破太窄;通过破斥离边大中观,与“断”边见作斗争;通过破斥中观自续派“名言有自性”、“自续因”等,全面清理“常”边见,进而在破中立诸法无自性见。宗喀巴认为,修习止观如同鸟之两翼,不可偏废任何一方。止和观的修习应当均衡,在明确修止、修观各自成就以后,应当按照相应次第,进行止观双修,进而达到止观双运,获证般若空性智慧。通过比较宗喀巴与莲花戒、阿底峡等人的止观思想,不难看出宗喀巴止观思想,充分吸收了莲花戒《修习次第论》的中观瑜伽行派的止观修习理论,经过抉择改造,使大乘瑜伽行派的“修止法门”与中观应成派的“观空法门”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与阿底峡《菩提道灯论》中之止观思想比较后不难发现,二者的止观法门不仅在其道次第修习体系中占据重要一环,而且宗喀巴还继承了阿底峡的止观思想,并对其做出了进一步的深化、细化和创新。通过对宗喀巴止观思想的初步探究,认识从止观在其佛学思想中的地位,特别是通过认识宗喀巴止观思想的理论指导——中观应成见,宗喀巴止观修行的具体步骤——广大行派与甚深见派的完美结合,止观修习的次第及其止观双运法门等,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宗喀巴止观思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