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对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具体举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撑。因此,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是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然而,现代药学教师激励机制面临着一个本源问题,那就是:制度的国家或政府意志性,与教师的个体诉求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缺少一种理性的交往与协调机制将二者的意志统一起来,导致制度的制定缺少科学性,实施缺少执行力,教师对制度抵触性大,积极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以制度与习惯:我国药学高等教育教师激励机制研究为题,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开展研究,通过文献研究阐述了激励机制的言语、行动和交往属性,通过历史分析法研究建国70年以来的制度与习惯变迁,为深入研究打下基础。通过逻辑分析法将激励机制一分为二,即制度与习惯,再二分四,即制度活性、制度惰性、习惯动力、习惯压力,辩证统一于本研究所建立的激励机制模型。本研究通过阐释制度和习惯两者的内涵、关系及逻辑机制,辩证分析了制度和习惯的四种有机的联系类型,并阐述这四种类型之间彼此转化的可能。由此,作者试图建立一个激励机制的有效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和激励机制的动机、目的和预期结合起来,作为激励机制的最初结构。好的激励机制应该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对人、对事产生积极影响,也应该促进个体的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并且最终会促进人类整体的进步和成长。这是作者在“交往理性”的知识背景下的一次尝试。作为一种具有交往属性的激励机制的探索,希望能以此为高校教师激励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意义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