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的干旱半干旱矿区生态环境监测及修复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开采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破坏矿山生态环境难以避免,煤矸石堆存、地表沉陷、地下水位下降等生态环境损伤方式直接威胁到矿区生态安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伴随煤炭开采加速向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转移,西部干旱半干旱煤矿区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迅速加剧。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以干旱半干旱区煤矿区——乌海矿区为例,运用生态学、采煤沉陷学、大地测量学、生态恢复学等理论,采用遥感、In SAR、GIS、数学建模等方法,揭示乌海矿区生态演变规律,测度乌海矿区生态受损情况,进而提出合理的生态修复策略。论文取得以下结果:(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发现,2000-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换较为频繁,植被覆盖水平不断降低,景观破碎度持续增强。2000-2015年研究区林草地和裸地面积变化明显,其中2000-2009年林草地持续转化为裸地,2009-2015年大面积裸地转为林草地,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恢复;2000-2009年中、高植被覆盖区范围逐步萎缩,研究区南部荒漠区的NDVI值减小明显,而2009-2015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表现为斑块密度上升,景观破碎化程度持续增强,景观离散程度增大,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均持续上升,景观多样性程度增加。(2)研究区地表形变监测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研究区部分区域出现不同程度地表沉陷灾害,最大地表沉降值超过800mm;从研究区地表沉陷分布上看,地表沉陷灾害主要发生在富含煤炭资源的东部和中部山区,以及黄河以西的乌达矿区,沉陷盆地表现形式为一系列不规则同心椭圆形分布;从研究区地表沉陷规模上看,监测期间研究区共有230.03km2的土地出现地面沉陷灾害,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3.78%,其中严重沉陷区的面积是44.98km2(2.69%);较严重沉陷区的面积是101.33 km2(6.07%);受到沉陷影响区域的面积是83.72 km2(5.01%)。(3)研究区生态修复策略选择建议,从研究区整体生态受损情况来看,干旱半干旱矿区生态受损显著,受损程度以开采工作面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减弱,研究区生态损伤较严重的区域其生态受损指数达到4.5~8.0,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山区以及黄河以西区域;从研究区生态修复策略分区来看,针对海南区中部矿区等重度生态环境受损区优先考虑进行人工修复,针对中度生态环境受损区优先考虑进行近自然修复,对于大面积轻度生态环境受损区优先考虑进行自然恢复。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进步,欧洲的灵活就业人群不断增加,近些年来,欧洲国家纷纷采取改革措施,解决灵活就业者社会保障不足的问题,包括推广个人工作账户、加
长期以来,带有“文明决定论”和“文明冲突论”色彩的言论在西方政界时有出现。近年来,法国政界在“文明观”层面上也存在一定争执,法国正在形成关于“文明观”的新的“政治
新疆地区地质条件十分的优越,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分布大量的金矿床,存在十分巨大的金矿数目,金矿资源潜力巨大,正是由于新疆地区优越的金矿成矿条件,使该区成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也在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同时高消耗高污染的资源使用也对当前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让有限资源变得越来越稀少。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