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作为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随着生产力及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粮食流通的形式、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民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社会分工的细化程度及政治、军事因素的影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覆盖全国的粮食流通网络。但在许多地区,区域性的粮食流通网络已构建得比较成熟,而在广西境内,粮食流通网络已构建成型,其类型属于城市流通网络,梧州是整个粮食流通网络的核心,其他几大粮食流通中心城市,如南宁、桂林、柳州等构成了整个网络的几大支点,而通观南宁、桂林、柳州等几大中心城市又分别形成了几大粮食流通的子网络,这些子网络的核心分别是上述的几大中心城市,所涉及的区域包括中心城市及其周边的各级流通市场,而各大子网络中又包含着一级级更小的子网络,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子网络中,各级流通市场是网络的最基本元素——节点,各节点之间通过各种流通渠道、交通运输线相互连接,最终编织成一张纵横交错的粮食流通巨网。在广西的粮食流通网络中,粮食流通的主要参与者我们称之为粮食流通主体,民国时期广西粮食流通的主体有:农民、批发商和零售商。在民国时期的广西,农民在流通中大多扮演着生产者和流通者的双重角色,越是粮食流通不发达的地区,农民作为粮食流通主体的可能性越大,但他们的活动半径仅仅局限于狭小的区域中,因为他们不可能支付高额运费远距离贩运粮食。粮商是粮食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缺少了这个中介,粮食流通无法正常开展,广西境内的粮商按职能大致可分为批发商与零售商,按所处的市场范畴,则可分为产地市场内之商人群体与中心市场内之商人群体。产地市场粮商的职能主要为:(1)从各农户手中收集零星粮食,等到能满载运输时方起运,以节省运费;(2)储藏粮食,待集成满载量或市价高涨时方才运出;(3)为上级批发市场作加工、分级等前期准备工作;(4)和大市场的商人建立密切联系与合作,使粮食运销有稳固保证。中心市场粮商的主要职能则为:(1)大量集中(2)分散(3)划一品级(4)融通资金。粮食流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并非从一点到另一点的简单流动,其间包含了很多的环节,这就是粮食流通的节点。换言之,各个节点就是粮食流通市场,它们相互呼应、呈上启下,保证粮食流通线路畅通无阻。广西粮食流通市场可概分为三大类:一、产地市场,二、消费市场,三、集散市场,四、中心市场。这些流通市场担负着聚集、储存、扩散、消费粮食的职能,是整个流通网络的基石,各节点间联系顺畅,则整个流通网络运转良好,各节点间联系不畅,则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流通网络的正常运行都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