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丫他金矿床位于贵州省册亨县境内,属于大型卡林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同烂泥沟、水银洞、紫木凼、太平洞、板其等金矿床一起构成的黔西南金矿成矿带,是我国滇黔桂“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岩相学、显微测温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群成分分析、氢氧同位素分析、热力学计算以及同古油藏流体包裹体对比等研究,讨论了丫他金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成矿机理。丫他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分为H2O包裹体、CO2-H2O包裹体和CO2包裹体三大类,以前两者为主。流体包裹体的显微特征显示成矿流体发生过不混溶作用。气液H2O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12.6℃211.4℃,平均158.0℃,盐度为2.07%7.73%(NaCl),平均5.63%(NaCl),密度介于0.9g/cm31.0g/cm3之间,表明成矿流体具低温、低盐度及中高密度的特征。CO2-H2O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217.4℃299.7℃,平均为254.3℃,盐度为0.63%4.44%(NaCl),平均2.27%(NaCl),密度介于0.924g/cm30.986g/cm3之间,平均0.953g/cm3。成矿流体压力变化范围为139.634MPa194.513MPa,平均172.671MPa,具超压流体的性质,矿区杂砂岩或粉砂岩与粘土岩互层组合而形成隔水屏蔽层可能是其超压流体形成的原因。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或与大气降水有关的盆地流体。丫他金矿床成矿流体在温度、盐度、密度、成分及来源等方面与板街古油藏成藏流体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表明两者可能为同一来源的有机含矿流体演化而成。燕山晚期,本区发生强烈的构造活动,矿区这种杂砂岩或粉砂岩与粘土岩互层组合形成的隔水屏蔽层因断裂作用而被破坏,使得早先形成的具超压流体性质的成矿流体压力发生骤降,并使其发生流体不混溶作用,成矿流体发生相分离形成富CO2和富H2O两种流体,导致热液中Au的溶解度迅速降低,并在断裂带、层间滑脱等释压部位迅速沉淀,是丫他金矿床形成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