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海南省人工养殖虎纹蛙疫病发生情况越来越严重,养殖户损失惨重,养殖规模急剧萎缩,有效防治虎纹蛙的疫病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疾病防治,2003年3月至2004年11月,对海南省不同地区人工养殖虎纹蛙发生的主要细菌性传染病进行调查,初步掌握了传染病的种类、分布、流行等情况,同时分析了影响疾病流行的因素,并结合海南省人工养殖虎纹蛙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卫生防疫工作的重点。 收集海南省虎纹蛙主要养殖区2年4个生产周期泰国虎纹蛙的饲养量、出栏量、产值、疾病种类、发病范围、发病次数、发病数、死亡数、预防控制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海南省人工养殖虎纹蛙中流行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有腐皮病、胃肠炎、白内障、红腿病和烂鳃病,其中腐皮病最为突出。在虎纹蛙的不同生长期,发生的主要细菌性传染病有所不同:5种主要细菌性传染病在蝌蚪期均有发生;幼蛙期主要有腐皮病、胃肠炎、白内障和红腿病;成蛙期主要有腐皮病、胃肠炎、白内障和红腿病。海口市的发病养殖池数占全省的最大份额。 选取大、小型养殖场为调查对象,比较它们在各种主要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的差别。结果发现2004年海南省不同规模的虎纹蛙养殖场的红腿病、腐皮病、烂鳃病、胃肠炎、白内障等主要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显不同:养殖规模在500个池以上的大型养殖场主要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养殖规模在50个池以下的小型养殖场低。这种差别与养殖场的选址、水源质量、养殖密度、从业人员素质、种蛙质量、兽医卫生等多种因素有关。 根据海南省人工养殖虎纹蛙的实际情况,提出海南省人工养殖虎纹蛙的卫生防疫工作应该重点考虑养殖环境条件(包括场地选择、水质、空气、噪音、温度)、养殖设施标准、繁殖技术、蝌蚪培育技术、幼蛙与食用蛙饲养技术、越冬方法、饲料质量、病害的防控措施等问题,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