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刚性沥青路面两阶段设计方法的研究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1986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刚性沥青路面是我国经常采用的路面结构形式,主要是因为其强度高、稳定性好、承载能力强以及经济效益好。但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半刚性沥青路面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早期破坏现象严重、路面结构使用寿命达不到设计的要求等。这些问题促使对路面结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进行重新反思,提出新的设计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半刚性沥青路面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明确目前半刚性沥青路面在使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其次对比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指出我国现行规范中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的不足及改善之处。在设计指标方面,由于路面结构是多层复合结构,而路表弯沉是一项综合性指标,无法反映路面结构损坏类型的多样性,不能建立与路面结构破坏类型一致的联系,因此路表弯沉不能作为唯一(重要)设计指标;沥青面层层底拉应力在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时基本不起控制作用;借鉴国外路面设计方法,路面结构永久变形可通过路基顶面压应变指标进行控制。在材料参数方面,根据半刚性材料模量的衰减特性,分析了半刚性基层模量对路面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建议在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时采用两阶段模量法。接着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荷载作用下的典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受力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半刚性沥青路面具有如下特点:较强的荷载分布能力和承载力;永久变形较小,不易产生结构性车辙;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易产生弯拉破坏,并揭示现行规范中某些设计指标的不合理性。对半刚性沥青路面主要破坏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主要的临界破坏状态及其控制临界破坏状态的设计指标体系。然后根据Miner疲劳损伤累积原理提出半刚性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的两阶段分析方法,并分析了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中沥青面层及基层厚度对各结构层疲劳寿命及总疲劳寿命的影响,建议在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时,适当增加沥青面层厚度和减薄半刚性层的厚度,以提高半刚性层疲劳破坏后沥青面层剩余疲劳寿命占总疲劳寿命的比例。最后根据上述分析,针对新的半刚性沥青路面的设计理念,提出半刚性沥青路面两阶段设计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早期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与耐药性情况。方法:2009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烧伤创面感染患者300例,分析患者的感染检测结果;对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以往"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中,形成了主张"终极关怀"与倡导"世俗关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彼此相互排斥争论不休,使其成为一个二元对立的命题。从人学角度看,终极关怀与世俗
在苏联解体前,乌克兰从未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长期被异族侵略和征服的历史导致今天的乌克兰东西部在语言、宗教信仰和历史认知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民族国家认同感的缺乏对乌
本文从个性化教育思想出发,阐述了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含义,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详细阐述了生物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实验:包括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和基本做法,以及实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护理改善创伤后截瘫患者康复期的生活质量。方法:2012年9月-2013年9月随机选取创伤后截瘫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个案管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
地面沉降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地质问题,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针对其形成、发展过程笔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本文中分别从地面沉降成因、产生机理、监测、预测模型和防治研究
<正>输液反应是指临床采用输液疗法时出现的各种非治疗效应,最常见的是热原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反应等,现概述如下:1常见的输液反应1.1热原反应热原反应产生的机制是外
员工的自愿离职直接影响到企业人才的稳定性,并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员工的实际离职产生于离职意愿,而离职意愿与员工满意度密切相关。了解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将有助于我们制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对跳远运动员起跳的肌肉活动生物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起跳初始阶段起跳腿髋关节产生较大的伸髋肌力矩,髋关节伸肌群的离心
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高温等温压缩试验,研究了新型反应堆中子吸收材料—碳化硼-铝硅复合材料在应变速率为0.1~10s-1、变形温度为300~500℃条件下的流变应力特征。结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