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草)工程在防治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以及治理土壤退化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退耕植被类型的差异是引起土壤及微生物碳(C)、氮(N)、磷(P)分布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年限刺槐45年(RP45a)、刺槐40年(RP40a)、刺槐15年(RP15a)和柠条40年(CK40a)、柠条30年(CK30a)、柠条20年(CK20a)、山桃与柠条混交林(MS)和撂荒地(AF)等典型退耕植被为研究对象,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不同退耕植被土壤及微生物C,N,P含量的分布特征和不同退耕植被对土壤及微生物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揭示影响土壤和微生物C,N,P含量与土壤和微生物C:N,C:P和N:P化学计量学比值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与耕地相比,不同退耕植被土壤C,N,P含量显著增加,且土壤C:N,C:P和N:P化学计量特征受植被类型和土层的影响较大。与耕地相比,不同退耕植被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显著增加,表层含量最高,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且随退耕年限增加呈递增趋势。在不同退耕年限下SOC、TN及TP变化分别为:刺槐45年(RP45a)>刺槐40年(RP40a)>刺槐15年(RP15a)>耕地(CL),柠条40年(CK40a)>柠条30年(CK30a)>柠条20年(CK20a)>耕地(CL)。不同退耕植被土壤C:N、C:P和N:P比值变化分别为7.79–14.31、5.49–13.72和0.49–1.42,其平均值分别为10.57、8.67、0.86。且不同退耕植被土壤C:N,C:P和N:P化学计量比值高于耕地。(2)与耕地相比,不同退耕植被土壤微生物C,N,P含量显著提高。且土壤微生物C:N,C:P和N:P化学计量比值均受植被类型和土层影响。与耕地相比,退耕植被土壤微生物碳(MBC)、微生物氮(MBN)、微生物磷(MBP)含量均显著增加,含量在表层土壤最高,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土壤MBC、MBN、MBP含量与植被类型及土壤层次的垂直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土壤MBC、MBN、MBP均随着年限增加呈递增趋势,其变化为:刺槐45年(RP45a)>刺槐40年(RP40a)>刺槐15年(RP15a)>耕地(CL),柠条40年(CK40a)>柠条30年(CK30a)>柠条20年(CK20a)>耕地(CL)。土壤MBC:MBN、MBC:MBP和MBN:MBP比值变化分别为5.04–21.21、9.39–31.38和1.00–4.94,其平均值分别为9.01、18.60、2.55。因CK20a微生物氮含量较低,而出现较高的MBC:MBN比值;RP15a因其较低微生物磷含量,而表现出较高的MBC:MBP比值。且不同退耕植被土壤MBC:MBN,MBC:MBP和MBN:MBP化学计量比值高于耕地。(3)土壤和微生物C、N、P含量与土壤和微生物C:N,C:P和N:P化学计量学比值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与微生物C,N,P元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约束作用,土壤微生物C,N,P含量与N/P和MBN/MBP显著相关,不同植被类型N/P和MBN/MBP偏低,TP和MBP与前人研究结果相近,而N/P作为陆地生态系统营养限制指标显著低于前人研究结果,但土壤TP主要来自土壤矿质磷酸盐的风化分解,且磷素含量充足,表明黄土丘陵区植被生长存在氮营养限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