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其就业问题广受关注。学术界已有大量探讨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在系统性和深入性上还显欠缺。本研究结合政治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地位获得模型”、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对失地农民的职业获得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探讨,考察了失地农民职业获得的三方面内容:(1)就业形式,包括失业、受雇就业、自雇就业三类;(2)工作收入,包括受雇就业的工资收入与自雇就业的经营收益;(3)受雇就业后的工作稳定性、职业发展、工作满意度。第四章对失地农民职业获得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失地农民中近6成失业,3成受雇就业,1成多自雇就业。男性就业的比例明显高出女性,30-39岁年龄段的人就业率最高。学历越高就业率也越高。无论受雇形式还是自雇形式,男性收入都远高于女性,年龄对收入的影响都呈倒“U”型趋势。单看受雇就业者,去年有6成连续工作了 12个月,全年都没有失业;仅1成进入管理岗位;对工作安全性的满意度最高,对工作收入的满意度最低。第五章分析了政治资本对失地农民职业获得的影响作用。表现在:(1)对就业形式呈现出不同影响:党员更可能受雇就业,村干部则更可能失业或自雇就业。(2)对工作收入的影响值得重视:受雇就业后,党员、村干部的工资收入都显著地低于普通村民;自雇就业后,党员的经营收益优势凸显,而村干部的经营收益优势消失。(3)单看受雇就业者,政治资本的影响出现分异:党员村民的工作更稳定,职业发展前景更好,工作满意度也更高;而村干部身份并未对其工作稳定性、职业发展带来积极效应,但明显提升了工作满意度。第六章探讨了人力资本对失地农民职业获得的影响效应。表现为:(1)对就业形式有重要影响:文化程度、普通话水平、健康状况都有助于避免失业,实现就业;在受雇还是自雇的选择上,文化程度的影响显著,受教育水平较高者更可能受雇工作,而普通话水平、健康状况则无明显影响。培训经历对就业形式的影响完全消失。(2)对于失地农民受雇就业后的工资收入具有一定的优势效应——文化程度、普通话水平越高,工资也越高;而对自雇经营者的收益效应消失。(3)单看受雇者,人力资本因素还有其他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工作更稳定,职业发展机会更多,工作满意度也更高;培训经历、普通话技能都有助于工作稳定,但都对晋升机会、工作满意度无积极效果;身体健康状况对工作稳定性、职业发展无显著影响,但可以带来更高的工作满意度。第七章讨论了家庭禀赋对失地农民职业获得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说:(1)有助于失地农民就业从而避免失业:家庭社会资本对就业形式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家庭文化资本有助于失地农民就业,但在受雇形式还是自雇形式选择上,无明显影响。家庭经济资本也有助于失地农民就业,相比之下更有利于自雇创业。(2)工作收入方面,三项家庭禀赋因素影响不同:无论受雇还是自雇,家庭经济资本的正向影响效益一直存在,而家庭社会资本、家庭文化资本的影响消失。(3)对受雇失地农民,家庭禀赋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资本因素。家庭经济资本不仅对受雇者的工资收入产生积极作用,对其工作稳定性、职业发展、工作满意度也有正向效应。家庭文化资本有助于就业稳定,家庭社会资本对工作稳定性则有负向效应,两者对受雇者的工资收入、职位晋升、工作满意度都无明显影响。第八章研究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对失地农民职业获得的影响。具体地看:(1)对就业形式具有重要影响:东部地区的就业几率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在受雇与自雇两种形式的选择上,不同地区差别不大。获得城市户籍后,最可能受雇就业,也有失业的可能,自雇就业的可能性最低。(2)就工作收入而言,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中,地区与行业因素影响明显,户籍因素的影响不在。对于受雇者,中部地区工资最低,第一产业工资最高;对于自雇者,中部地区经营收益最高,第三产业经营收益也相对最高。(3)进一步分析受雇就业者的工作稳定性、职业发展、工作满意度发现,地区、行业的影响仍然明显,户籍的影响消失。东部地区失地农民的工作最稳定,中部失地农民的职业发展机会最多、对工作最满意;第三产业的工作最稳定,职业发展、工作满意度两方面,不同行业的失地农民都相差不大。最后,在结语部分,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提炼,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贡献,对本文的研究局限进行了反思,并指出了未来失地农民职业获得议题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