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境片段化伴随的面积效应和边缘效应,可改变分散贮食动物的觅食行为以及隐蔽条件,影响种子捕食和扩散模式;也会通过改变光照条件、捕食者和病原菌活动,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情况。然而很少有研究阐明生境片段化如何改变分散贮食动物对多个物种种子的捕食和扩散,以及片段化生境中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种子萌发、幼苗早期建成的影响。本研究用塑料片标签法在浙江千岛湖地区的岛屿和大陆上开展了6种壳斗科植物的种子捕食和扩散实验,并通过围栏和杀菌剂处理在岛屿上开展9种木本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建成实验,分析了物种、分散贮食动物相对多度、种子产量及岛屿空间参数对种子命运和种子扩散距离的联合作用,以及物种、岛屿空间参数和实验处理(开放/围栏/围栏+杀菌)对出苗率和幼苗死亡率的共同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种子命运和扩散距离在物种间存在显著差异。(2)大陆比岛屿有更长的种子留存时间,小岛种子留存时间最短、扩散率最高,岛屿内部比岛屿边缘有更长的种子留存时间。(3)物种和岛屿大小对种子原地取食率存在交互作用,白栎(Quercus fabri)种子在大岛上有更高的原地取食率,分散贮食动物相对多度对种子扩散后贮藏率有负效应。(4)种子萌发阶段,种子捕食造成多数物种的种子损失,且随岛屿面积增大作用增强;病原菌的作用更具有物种特异性。(5)幼苗早期建成阶段,捕食者和病原菌都会影响幼苗的存活,其作用强度及其和生境片段化效应的交互作用因物种而异。表明在千岛湖地区,生境片段化通过改变物种间相互作用,影响不同物种的种子捕食、扩散、萌发和幼苗早期建成,从而影响森林群落更新和生物多样性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