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为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是我国传统药材。随着黄精需求量的增加,野生资源的减少,越来越多地区开始了人工栽培。为了确保黄精的质量稳定,有效提高黄精产量,使黄精的生产栽培更科学、更规范。本文系统研究了黄精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速率的差异及环境因子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水分对黄精的耗水特性、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并初步建立了大田灌排水制度,为黄精产量提升及规范化栽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精不同叶位间的净光合速率差异显著,表现为中位叶>上位叶>下位叶即“低-高-低”的规律。黄精不同叶位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且有较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气孔因素为影响不同时段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非气孔因素为影响不同叶位叶片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分析得到RH为Pn、Tr、Gs变化的主要决策因子,且环境因子对不同叶位叶片的影响有异。在炎热的正午,可适当提高RH以提高净光合效率。2.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黄精的耗水量有所不同。在50%θf、70%θf、85%θf的水分条件下,黄精耗水量依次是5.090kg H2O·株-1、6.791kg H2O·株-1、7.733kg H2O·株-1。黄精整个生育期耗水呈现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小的规律。8月为黄精耗水高峰期,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40%以上。不同水分条件下黄精耗水日动态均为“单峰”曲线,且差异明显,表现为:85%θf>70%θf>50%θf。3.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黄精的生长及生理指标有所不同。每月灌水1次处理下黄精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在块根膨大期,每月灌水12次更利于黄精根系的生长,水分过少或过多均会限制根系生长。土壤含水量的降低会使黄精叶片的叶面积与比叶面积减少,比叶重增加,且50%θf和70%θf处理下黄精叶片的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总蛋白及可溶性总糖含量明显增加。4.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黄精的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也有很大影响。79月,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黄精产量表现为每月灌水2次>每月灌水3次>每月灌水1次>不灌水。10月为黄精生物量积累高峰期,且不灌水处理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9月中下旬为黄精多糖积累的关键时期,且土壤水分适度干旱(A1)利于黄精多糖的积累。在黄精整个生育期内,较高土壤含水量利于根冠比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有机物质被分配到根系,利于提高黄精的经济产量。低土壤含水量(50%θf)利于干物质向新生根茎转移。因此建议在大田生产中,前期提供充足的水分以满足黄精的营养生长,生育后期可适当进行干旱胁迫以提高黄精产量与多糖含量,并在十月底之前完成采收。5.根据略阳黄精的需水规律、降雨量和年气温图,确定土壤含水量在黄精生育期初期即47月低于13.17%,块根膨大期即79月低于18.43%,生育期后期即910月低于13.17%,应及时灌水。当田间土壤含水量超过22.38%时,要及时排水。具体还需综合考虑当年降雨状况等因素来确定灌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