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热炭化-厌氧消化联合处理餐厨垃圾效能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gf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热炭化技术因具有将湿生物质转化为固体燃料或炭材料的特点,可运用于处理高含水率废物。餐厨垃圾作为一类典型湿式固体废物,适宜利用水热炭化进行处理。已有研究发现水热炭化液相产物(炭化液)具有产甲烷潜力,可进行厌氧消化处理用于能量回收。此外,将水热炭化固相产物(水热炭)添加至厌氧消化系统中能提升系统产甲烷性能。但上述研究多针对如污泥、粪便、枝木、秸秆等废物,鲜有研究以餐厨垃圾为水热炭化-厌氧消化联合处理对象。该方式能否运用于餐厨垃圾处理,以应对日益增长的餐厨垃圾处理需求,提升其能量输出效能,值得进行探索研究。鉴于反应条件显著影响水热炭化产物分配及特性,本研究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以“温和”(180°C-1 h)、“中等”(220°C-2 h)和“剧烈”(260°C-4 h)3种反应强度对餐厨垃圾进行水热炭化处理,探究反应强度对水热炭化三相产物分配及固、液相产物理化特性的影响;以餐厨垃圾和所得炭化液为底物分别进行厌氧消化实验,辨析炭化液产甲烷性能;计算水热炭化-厌氧消化联合处理和单独厌氧消化处理餐厨垃圾的能量输出效能,探究联合处理方式对其提升作用。以所得水热炭、活化水热炭及颗粒活性炭(对照)为底物进行单独厌氧消化实验,阐明其可生物降解性;将其分别添加至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系统,明确水热炭添加对餐厨垃圾产甲烷性能的影响。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反应强度显著影响餐厨垃圾水热炭化产物分配。随反应强度提升,水热炭产率先上升后下降;炭化液产率降低后趋于稳定;而气相产物(炭化气)产率则持续上升。但无论何种反应强度,其产物主要以水热炭(40.4%~52.1%)和炭化液(38.3%~57.5%)形式存在,仅有少部分转移至炭化气中(2.1%~13.3%)。除产物分配外,炭化液和水热炭理化特性也受到反应强度影响。随反应强度提升,炭化液p H值由3.35逐渐升高至4.61;而电导率值则在3.7 ms/cm~5.0 ms/cm之间,表现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此外,各炭化液均含有较高浓度的COD、s COD,分别在32879.7 mg/L~105330.8 mg/L和31740.0 mg/L~104596.7 mg/L之间,且均随反应强度提升而降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发现炭化液中含有多种醛类、酮类和酸类有机质成分,具有较高生物转化潜力。随反应强度提升,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到水热炭具有更清晰的孔洞和微球结构。水热炭化反应有助于餐厨垃圾碳元素在水热炭中的富集,且富集程度随反应强度提升而显著增加。此外,因具备较低H/C和O/C、和褐煤相似的热值(23.9 MJ/kg~28.3 MJ/kg)、以及较高的点火温度(267.5°C~302.3°C),水热炭具有作为安全清洁燃料进行能量利用的潜力。(2)餐厨垃圾炭化液具有应用于厌氧消化产甲烷工艺的潜力,其累积甲烷产率受到水热炭化反应强度的显著影响。随反应强度提升,3种炭化液的累积甲烷产率逐渐降低,分别为207.5±11.1 m L/g COD、154.0±10.2 m L/g COD和87.7±9.9m L/g COD,均低于同等有机负荷下的餐厨垃圾(291.1±7.9 m L/g COD)。以单位质量餐厨垃圾(湿基)为计量标准,3种炭化液厌氧消化生成的甲烷与对应条件所得水热炭燃烧释放能量之和分别为3003.1 k J/kg、3380.0 k J/kg和3193.1 k J/kg,均高于餐厨垃圾单独厌氧消化生成的甲烷燃烧释放热量(2911.5 k J/kg)。水热炭化-厌氧消化联合处理餐厨垃圾对其能量输出效能有一定提升作用,提升程度分别为3.1%(180°C-1 h)、16.1%(220°C-2 h)和9.7%(260°C-4 h)。(3)水热炭、活化水热炭及颗粒活性炭可降解性存在显著差异。水热炭具有较高可降解性,其累积甲烷产率为125.2±19.5 m L/g;颗粒活性炭自身难以降解,对接种物产甲烷性能也无显著影响;而活化水热炭显著抑制接种物活性。将3种炭添加至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系统中,底物累积甲烷产率分别为413.9±7.9 m L/g VS(餐厨垃圾对照组)、428.3±23.0 m L/g VS(水热炭添加组)、88.3±8.6 m L/g VS(活化水热炭添加组)和390.2±21.9 m L/g VS(颗粒活性炭添加组)。其中,添加水热炭和颗粒活性炭对餐厨垃圾累积甲烷产率无显著影响,但前者能显著提升系统最大产甲烷速率(Rm)。以Logistic方程对水热炭添加组累积甲烷产率进行拟合,所得Rm为22.4 m L/(g VS·d),较餐厨垃圾对照组提升38.9%。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也表明,添加水热炭能够提高系统微生物群落丰度,从而导致产甲烷速率的提升;而添加颗粒活性炭对系统微生物丰度无显著影响。但由于炭上未洗脱的Cl-进入系统抑制微生物活性,添加活化水热炭显著抑制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其系统微生物富殖也受到显著抑制。
其他文献
现如今随着生活的丰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人们不管是在休闲娱乐还是日常出行中,对位置服务的需求越发强烈,而在室内环境下由于建筑物的遮挡和干扰,导致基于GPS等室外定位方法很难在室内进行有效定位,所以人们亟需一个低成本、精度高、易使用的室内定位解决方案。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其内置的惯性传感器元件如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精度逐渐提高,此外,智能手机拥有丰富的计算资源,能对大量数据进行快速处理计算,人机交互也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燃料电池,尤其是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系统的移动装置逐渐步入市场。氢能作为全球公认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洁净能源之一,在新一代的能源技术革命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氢能的储存与制备技术的进步,以及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逐步升级和完善,使得氢气作为一种无污染燃料在能源应用中日益成熟。尽管更长的续航和更短的加氢时间使得氢燃料电池电动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由于工业成本太
物联网终端的可持续供能问题是物联网普及应用中的一项重要挑战。无线数据与能量协同传输(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SWIPT)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远场无线电磁信号实现信息信号与能量信号的协同传输,达到传输能量、节约频谱资源、减少基础设施重复投资的目的。由于宽带信号的发射功率严格受限,极大制约了传统单一宽带信号体制SWIPT系统
MIMO天线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降低MIMO天线阵元间的电磁耦合已成为广泛且必要的研究课题。然而,降低耦合的传统设计方法大多依赖于经验和对参数的优化,具有广泛应用潜力和更高计算效率的特征模理论被提出用于解决电磁耦合问题。本文提出基于特征模理论的四种平面MIMO天线设计,使用的介质基板均为尺寸不超过60 mm×120 mm的FR4基板。天线设计过程中通过特征模分
跨座式单轨作为一种电能驱动、快捷便利的公共出行方式受到众多城市的青睐,对于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指形板是两榀轨道梁之间的连接件,指形板发生异常将会严重威胁到列车的安全运行。目前使用人工巡检的方法效率低、容易漏检。同时国内外均未发现有成熟、高效的自动检测系统,因此实现对指形板异常自动检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采用线结构光实现对指形板三维视觉数据的采集,通过三维视觉分析实现对指
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人民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具有发病急促、病情变化迅猛、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等特点,“早发现、早处理”的床旁监测是病患一直以来的需求。磁共振成像技术相比于CT在脑卒中医学临床诊断中具有无创和无辐射的优势,低场磁共振相比于高场磁共振又具有小型、轻量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低场磁共振十分适合应用于床旁监测。低场磁共振设备在小型化以及轻量化的同时,也会导致磁场强度的急剧下降,进而使得磁共振信号减
镁合金因其低密度、轻质量、高比强度和比刚度等特性被广泛用作轻金属材料和环保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3C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但是地球上的稀土元素都是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且稀土元素的提纯过程十分复杂且成本高昂,因此对稀土镁合金的性能进行研究,对于其更广泛的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金属在高温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以及流变行为十分复杂,材料的微观组织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直接影响效果,但是材料变形的微观组织
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VHF)语音通讯是一种用于船舶航行、避碰、水上事故救援和安全信息发布的国际通用通讯手段。控制河段蜿蜒曲折,通行船舶需根据信号揭示状态有序通过控制河段。VHF通讯是指挥人员与通行船舶进行远程交互从而掌握通行状态和船舶动态的唯一语音通讯手段。航道管理部门提出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号台无人值守和控制河段远程指挥,便于主管部门对船舶通行进行统一指挥与调度,同时解
近年来,随着厕所革命的提出,对乡村厕所系统节水与回用关键技术研究也愈发火热。农村灰水的特点之一是污染程度低,有望通过简易、高效、低能耗的技术,使出水满足冲厕等标准,实现灰水回用目的。吸附-生物处理技术是基于生态墙设想的一项技术,可以通过基质、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对灰水进行净化,同时具有占地面积小、低能耗、低维护的特点。然而,由于需要设立垂直墙面,生态墙对基质的性质有着一定要求,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表明
基于传声器阵列进行测试采集信号的波束形成声源识别技术因其具有测量简便,计算效率高、在中高频空间分辨率较高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例如汽车、航天等多个领域。波束形成技术适用于测量远场、中高频的声源,因此试验通常在噪声比较杂乱或者较为开阔的空间内进行,而这些复杂环境所产生的各种噪声会使重构的声场成像结果有大量旁瓣,甚至出现错误的声场分布,导致无法准确对目标声源进行识别定位。因此如何有效抑制干扰噪声对波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