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水器内胆所采用的低合金釉化用钢,在釉化烧结过程中,由于烧结温度较高(800℃~900℃),使其屈服强度显著下降。为了保证钢板的使用安全性,需增加其厚度以使强度符合要求,导致成本增加。本文采用实验和热力学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冷轧和热轧态釉化用钢进行研究,考察了加热温度、冷却速度、钢板厚度和合金成分对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实验和热力学计算对釉化用钢成分进行了优化。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通过热力学计算和热机械分析实验,发现釉化用钢铁素体-奥氏体转变开始和结束温度分别在730℃和885℃左右。相同成分冷轧态和热轧态钢板热处理后的强度基本都高于轧制态的强度。在相同加热温度条件下,冷轧态钢板砂冷的屈服强度比其空冷的高,而热轧态的相反,这是由热轧态钢板较厚导致其实际冷速较慢引起的。在相同的热处理条件下,热轧态钢板的屈服强度比冷轧态钢板的高,原因是热轧态钢板位错密度较高,同时热轧态钢板渗碳体的数量较少,从而有可能固溶了较多的C原子。在760℃砂冷和空冷时,冷轧态和热轧态钢板的屈服强度都出现了低谷,并且空冷时的低谷比较明显,这是由于已形成的奥氏体内的C,N等原子在冷却时来不及扩散到位错附近钉扎位错而形成柯氏气团,使拉伸曲线的平台变短,屈服强度降低。冷速越快,C,N等原子的扩散就越不充分,屈服强度降低越明显。通过回火实验证明了这一机制。对于不同成分冷轧态钢板,添加适当的Ti含量可以使晶粒尺寸相对稳定,从而使屈服强度随加热温度的变化相对稳定。添加适当的N和A1含量,可以使高温阶段的晶粒尺寸比较细小,从而提高了高温时的屈服强度。
基于以上实验结果,进行优化成分的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合金元素含量范围内,随着C、N和Mn含量的增加,Si、P和Ti含量的减少,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的开始和结束温度降低。增加N含量可以显著提高TiN和AlN的析出量和析出温度。增加Ti含量能够提高TiN析出量,增加Nb和V含量,可以略微提高VNbC析出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TiN消失,AlN和TiCN的析出量显著增加。在原有钢板成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Mn、P、Cu、N、Nb和V等元素含量,提出两种新的钢板成分。通过经验公式进行估算,新设计的两种钢板轧制态强度分别约为458MPa和468MPa,分别比原有钢板高约18MPa和28MPa,且热处理前后强度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