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Fabry病(FD)是一种少见的X-性染色体连锁遗传性疾病,因患者由于溶酶体水解酶α-半乳糖苷酶(a-galactosidase A,α-Gal A)先天性活性降低或缺乏,导致糖鞘脂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神经酰胺三己糖苷(globotriasylceramide,Gb3)在机体的多种组织器官中储积,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血管外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肾上皮细胞、背侧基底核神经元细胞。引起诸多临床表现,如皮肤血管角质瘤,肢端感觉异常以及心脑肾的血管病变等,其中心肌受累也较为常见。且为导致死亡的常见原因。Gb3存在于心脏组织的各种细胞内,在二尖瓣和左心室肌细胞中浓度最高,其蓄积方式与其在其他组织细胞中相似。Gb3的异常积聚可导致心室肌肥厚、二尖瓣脱垂、心电图异常(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ST段及T波改变)。该病往往早在儿童或青少年发病,仅具有心肌肥厚表现称为“心脏型”FD,通常发病较晚。FD患者心肌肥厚的机制与类型不同于其他浸润性心肌病(如心肌淀粉样变)。前者心电图上表现为电压升高,而后者则为电压降低。溶酶体内Gb3的蓄积量可以反映左心室质量的增加(前者每增加11mg,后者增加1g)。但是FD患者发生心肌肥厚的确切机制尚不明了。与其他终末器官受损的临床表现相比,目前对FD心脏损害的发生及发展知之甚少。一方面其临床起始症状复杂多变,使得最终确诊的时间延长;另一方面,仅表现为单纯心脏症状的FD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