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挑刺法与常规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探讨挑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优势,为临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思路,同时为挑刺法的治疗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分组: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挑刺组和药物对照组,每组各35例。2.治疗方法:挑刺组:以受累关节红肿疼痛最明显部位为中心,每次散在的选取3-5个点做为挑刺点,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挑刺,挑出白色筋丝或纤维后,予利多卡因外用局麻,休息5分钟后行第二遍操作,血流自凝为度,再行消毒包扎。每天一次,每次两遍,连续3天。药物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0.5mg/次,首剂加倍,3次/d,连续3天。3.观测指标:分别采集治疗前后血尿酸(UA)值、炎性因子IL-8、红外热图平均温度值,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第一天、治疗后第二天及治疗结束后四个时间点上的VAS疼痛评分,评价两组缓解疼痛差异;在1个月后随访,记录急性复发例数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近期复发或不良反应情况。在观察结束后,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1.综合疗效分析治疗结束后,挑刺组总有效率为85.7%,药物对照组为82.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分析(1)治疗后第一天,挑刺组和药物对照组之间VAS疼痛评分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第二天,两组间VAS疼痛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之间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结束后,挑刺组和药物对照组之间的UA值、炎性因子IL-8值及红外热图平均温度值三项指标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前后分析治疗结束后,挑刺组和药物对照组的VAS疼痛评分、UA值、炎性因子IL-8值及红外热图平均温度值四个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两组安全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不良反应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挑刺法与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看,挑刺法能较快的缓解疼痛症状。3.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看,挑刺组明显少于药物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