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分配,政策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公共政策是在工具理性扩张的过程中产生的,早期的政策分析重视运用客观工具提高效率,而在发展过程中愈发认识到单纯工具理性带来的弊端,更加重视价值理性的回归,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公共政策主体是公共政策系统的关键要素,其作用发挥贯穿于政策过程的始终,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直接受到主体的价值导向的影响。虽然在政策价值理性回归的背景下,对政策主体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目前政策主体仍存在一些偏差,诸如功利主义价值理念,“理性经济人”思维,责任意识不足,道德品质不高等。加强主体的伦理价值建设是促进公共政策公共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公共政策伦理研究领域的成果进行总结,选择研究成果较少的政策主体部分展开讨论。对政策主体伦理价值展开一般理论分析,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并选定适当的研究方法。其次,在此基础上对主体的伦理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同时针对目前我国政策主体中存在的伦理价值偏差展开思考。再次,借鉴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美国在公务人员道德建设中的经验,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典范新加坡的具体做法,为我国政策主体的伦理价值建设提供参考。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背景,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政策主体伦理价值建设途径的建议。并得出结论,我国的政策主体伦理价值建设需要以构建合作信任的伦理关系为基础,强加各部分主体的责任意识,并着力于提高道德品质,才能确保主体在政策过程中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保障公共政策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