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风险因素分析与实验研究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awquq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影像诊断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比剂在CT检查中的应用频率也日渐上升。为了达到更好的成像效果,目前普遍通过高压注射器采用瞬时高速的方法将对比剂注入受检者静脉。由于外周浅静脉壁相对薄弱,加之对比剂本身高渗、高粘滞性等特点,因而极易在高速注射的条件下,发生对比剂静脉外渗并由此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其临床表现因损伤程度及个体差异而各所不同,轻者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局部溃疡、坏死乃至筋膜间隔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虽然临床上对比剂静脉外渗的发生率并不高,但由于受检人群数量庞大,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而对比剂静脉外渗损伤患者的绝对数量不可小觑。一旦损伤形成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则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而且容易由此而引发护患矛盾。因此,从护理学的角度开展对比剂静脉外渗预防及护理干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纵观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国内除了个别关于对比剂静脉外渗临床处理的经验总结之外,几乎为空白。国外有关对比剂静脉外渗的预防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回顾性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出对比剂静脉外渗的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更为科学的操作规范,从而降低对比剂静脉外渗的发生率。此外,囿于伦理道德的限制和理想动物模型的匮乏,长期以来,有关对比剂静脉外渗的干预性治疗研究多依赖于体外细胞学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该方向的研究发展。   为此,我们在本课题中秉承国外对比剂静脉外渗预防性研究的思路,首次对中国人对比剂静脉外渗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统计分析。为了克服以往单因素回顾性分析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我们在本课题中采用了多因素相关的前瞻性调查方法,以期获得更好的统计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选择了目前占有市场份额最多的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欧乃派克(碘海醇)为建模药剂,首次建立了对比剂静脉外渗损伤兔实验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开展了金黄散湿敷干预对比剂静脉外渗的效果评价实验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风险因素筛选研究和对比剂静脉外渗动物实验的研究,不仅为对比剂静脉外渗的护理管理提供了循证依据,而且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对比剂静脉外渗干预治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含碘对比剂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因接受CT增强检查行含碘对比剂静脉注射患者各类与静脉外渗相关的信息,为后续拟开展的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发生风险因素以及愈合影响因素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入选了5836例静脉注射对比剂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前瞻性调查方法的具体要求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相关信息,根据调查内容的不同侧重点将问卷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比剂注射患者信息调查表,主要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疾病情况、血管评估等以及对比剂使用情况:留置针规格、注射部位、注射成功与否、对比剂流速、对比剂品种、对比剂总量等;第二部分是护理操作人员信息调查表,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等;第三部分是对比剂静脉外渗跟踪随访表,主要收集外渗发生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愈合情况,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对比剂使用人群的特征是中、老龄患者居多,60岁以上占38.3%,正常体重占52.24%,超重占38.28%。有手术史的患者占总数的29.8%;有化疗史的患者占6.4%;有放疗史的患者占2.7%。对比剂静脉外渗22例。注射部位以右肘为最,占44.1%,其他依次为左肘21.8%、右腕17.2%和左腕12.2%;注射速率<3ml/s的占82.49%,对比剂注射总量集中在80-110ml。对比剂注射护士中护师比例高。   结论:CT增强检查时对比剂都是通过高压注射器经外周静脉注入,容易发生大剂量的对比剂静脉外渗,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组织损伤。本次研究结果,对比剂静脉外渗率为0.38%,低于国内外同类报道,由于本次调查中涉及的对比剂全部为低渗透压,因此外渗损伤较轻,表现为肢体局部肿胀、疼痛,未出现坏死、溃疡和筋膜间隔综合症。此外,外渗患者通过湿敷金黄散等干预措施均在短时间内痊愈。   第二部分: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风险因素筛选研究   目的:在对比剂静脉外渗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对比剂静脉外渗的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对比剂静脉外渗规范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影像护理中事先规避外渗风险,减少对比剂静脉外渗的发生率。   方法:资料来源于对比剂静脉外渗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比剂静脉外渗单因素分析,筛选15项自变量指标,分别是护士职称、护士学历、对比剂品牌、患者性别、血管评估、留置针规格、成功穿刺部位、注射速率、对比剂总量、手术史、化疗史、放疗史、BMI等级、患者年龄等级、护士工作年限等级;因变量为外渗与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风险因素研究。   结果:对比剂静脉外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1为相差显著性的界值,外渗率与血管评估等级P=0.001、留置针规格P=0.016、注射部位P=0.000和手术史P=0.045四个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血管评估等级、留置针规格、注射部位和手术史是对比剂静脉外渗的风险因素。   第三部分: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愈合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通过对于对比剂静脉外渗愈合时间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而确切了解影响对比剂静脉外渗愈合的因素,更加科学地管理对比剂静脉外渗,减轻损伤程度,缩短愈合时间。   方法:选择了7项与外渗愈合相关程度较高的自变量,3个变量的数据来源于本次外渗愈合随访表,分别是外渗处理方法、肿胀面积和疼痛评估分级;另外4个变量的数据来源于研究第一部分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现况调查,分别是血管评估等级、成功注射部位、对比剂注射速度、对比剂品牌。本研究的因变量为愈合时间用Y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外渗愈合时间相关性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1为显著性检验界值,疼痛P=0.20,β=8.893,OR=0.488,OR95%CI(1.573,16.213);注射速率P=0.73,β=-4.771,OR=-0.364,OR95%CI(-10.029,0.488)。   结论:疼痛和注射速率是对比剂静脉外渗愈合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金黄散干预对比剂静脉外渗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选取目前临床CT检查中最常用的低渗性含碘对比剂碘海醇,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对象模拟临床对比剂静脉外渗损伤建立动物模型。在建模基础上,评价金黄散湿敷干预对比剂静脉外渗损伤的效果。   方法:1、体外培养的兔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基中添加25%碘海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明确碘海醇对静脉内皮的损伤作用。皮下刺破新西兰大白兔后肢静脉血管后分别注射5、10及20ml碘海醇建立对比剂静脉外渗的动物模型,比较不同外渗剂量的动物肿胀面积、对比剂影像面积和组织病理损伤指标的差异。2、新西兰大白兔16只注射20ml碘海醇构建对比剂静脉外渗动物模型,随后随机分金黄散湿敷干预组和对照组。通过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的肿胀面积、对比剂影像面积和组织病理损伤指标,评价金黄散干预对比剂静脉外渗损伤的疗效。   结果:低渗性含碘对比剂碘海醇使兔静脉内皮细胞皱缩、细胞触角丢失和细胞膜破损。注射碘海醇构建的动物模型出现肿胀,外渗处组织可观察到严重的充血及炎细胞浸润。金黄散湿敷24h及48h后,治疗组动物肿胀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病理检测显示充血程度及炎细胞浸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剂静脉外渗影像面积无显著差异。   结论:低渗性含碘对比剂碘海醇能损伤兔静脉内皮细胞。实验动物外渗20ml碘海醇后症状与临床对比剂静脉外渗造成的损伤相似,可作为研究对比剂静脉外渗损伤及其治疗方案比较的可靠模型。金黄散湿敷能有效促进对比剂静脉外渗造成组织肿胀的消退,改善组织充血程度及炎细胞浸润。
其他文献
为了探讨CD40抗体与CD40结合对B细胞应答小分子半抗原的增强作用,利用TRIzol法提取BALB/c小鼠脾脏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根据CD40的胞外段CDS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
目的:采用不同浓度的龙葵碱(Solanine)作用人胰腺癌细胞Panc-1,从细胞形态结构、抑制率及凋亡率来研究龙葵碱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的凋亡诱导作用。并通过检测不同浓度龙葵碱
目的:构建bcr-abl融合基因的RNAi载体,并研究其转染在K562细胞中的干涉功能。   方法:针对bcr-abl融合基因构建三个不同靶位点的RNAi载体,同时构建一对组成相同、序列无同源
目的通过鱼骨图找出影响初产妇4-6个月持续性母乳喂养的原因、要因及真因,制定干预措施并进行干预;探讨品管圈对持续性母乳喂养的干预效果,将品管圈应用于促进初产妇持续性母
目的:应用基因融合技术,构建含有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突触受体相关蛋白、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重组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Rapsyn/MuSK。   方法:   1
目的:   探讨BSA-PLGA微球制备的优化工艺,并对其包封率、形态、体外释放药物等性质及微球包裹前后BSA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方法:   以BSA为多肽或蛋白类药物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