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崆峒山丹霞地貌主要出露的地层为三叠系延长群和白垩系三桥组,这两组地层都是厚层陆相粗碎屑岩,经过外地质营力作用,形成了青年期和壮年期的丹霞地貌。崆峒山后峡区域赤壁丹崖上发育有形态各异的丹霞洞穴,形成极具观赏性的丹霞洞穴微地貌景观。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相关室内试验,分析和探讨了崆峒山后峡丹霞洞穴的分布规律、类型分类和形成原因,主要的结论如下:(1)利用GIS技术,将野外调查的洞穴坐标点与地层、坡向和海拔高度相结合,分析崆峒山丹霞洞穴分布规律,得出:地层上,崆峒山后峡丹霞洞穴主要发育于白垩系岩层中,少数分布于三叠系中;坡向上,洞穴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东、南、西南和西这四个坡向上;海拔高度上,分布在1625~1850m高度上的洞穴占80%。(2)丹霞洞穴的分类主要是根据规模、形态和成因这三个方面。根据规模将洞穴分为单体洞、洞穴群和岩槽,在规模的基础上,根据形态又将洞穴分为10个子类;根据成因将丹霞洞穴分为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洞穴、节理裂隙为主要控制因素形成的丹霞洞穴、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洞穴和侵蚀作用为主的洞穴。(3)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控制崆峒山丹霞洞穴的发育因素,分别为岩性组分和胶结物对丹霞洞穴发育的影响、节理和裂隙对丹霞洞穴形态的控制作用以及软弱夹层和裂隙水对丹霞洞穴发育的影响。(4)对于丹霞洞穴成因的分析,结合了丹霞洞穴分类的依据。从三个角度分类型的对洞穴成因进行探讨,分别为风化侵蚀为主要外动力,水蚀、重力和节理裂隙控制洞穴形态;水流侵蚀作用占主导,节理裂隙、重力和风化作为洞穴形态和发育位置的控制因素;重力崩塌和堆积作用占主导,风化、水蚀为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