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淋巴管密度的临床病理意义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o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D2-40标记的淋巴管密度的临床病理意义。  D2-40是抗M2A癌胚膜抗原的IgG2a型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它能高度特异的标记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管内皮细胞。近年来,随着淋巴管标记物的逐渐出现,尤其是D2-40的出现使对肿瘤新生淋巴管的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通过免疫组化法研究D2-40标记的乳腺癌淋巴管的病理学特征,定量分析D2-40阳性微淋巴管密度,探讨其在乳腺癌淋巴结的转移中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其他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5月至2011年8月乳腺癌患者术后组织石蜡标本50例,另随机抽取同期乳腺纤维腺瘤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78岁,中位年龄45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41例,浸润性小叶癌6例,导管内癌2例,粘液腺癌1例。有淋巴结转移的3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20例。肿瘤直径从0.6-8厘米,平均为2.6厘米。病理分级Ⅱ级的7例,Ⅱ-Ⅲ级的22例,Ⅲ级的12例。临床分期Ⅰ期的8例,ⅡA期的22例,ⅡB期的17例,ⅢA期的3例。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均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0例乳腺癌(包括癌内,癌旁和周围乳腺)和30例乳腺纤维腺瘤中D2-40的表达进行计数对照,并对淋巴管密度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与ER、PR、C-erb-B2、Ki-67、VEGF、P53做相关性研究。  结果:  1乳腺癌癌周组织微淋巴管密度为8.60-33.50个,平均为(20.72±5.94)个;乳腺癌中心区微淋巴管密度为4.20-13.67个,平均为(6.17±4.12)个;周围乳腺组织微淋巴管密度为7.13-25.80个,平均为(16.65±3.77);乳腺纤维腺瘤微淋巴管密度为5.30-12.50个,平均为(7.19±2.43)个。  2乳腺癌癌周组织内淋巴管较丰富,管壁薄,管腔扁大,可有较多皱褶,可见脉管瘤栓;周围乳腺组织内淋巴管也较多,管壁也很薄,管腔大且扩张;乳腺癌中心区淋巴管少且小,管腔狭窄,甚至呈条索状,发育差;乳腺纤维腺瘤中的淋巴管也少,管腔狭小,乳腺肌上皮细胞D2-40也呈阳性表达。  3乳腺癌癌周区微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中心区和纤维腺瘤组的微淋巴管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9,p<0.05;t=12.01,p<0.05)。  4周围乳腺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中心区和纤维腺瘤组的微淋巴管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7p<0.05;t=10.23p<0.05)。  5乳腺癌癌周的微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周围正常乳腺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2,p<0.05)。  6乳腺癌中心区的微淋巴管密度和乳腺纤维腺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4,p=0.488)。  7乳腺癌癌周的微淋巴管密度与肿瘤的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型及ER、PR、C-erbB2、Ki-67,VEGF,P53等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  8周围乳腺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与肿瘤的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型及ER、PR、C-erbB2、Ki-67,VEGF,P53等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  9乳腺癌中心区的微淋巴管密度与肿瘤的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型及ER、PR、C-erbB2、Ki-67,VEGF,P53等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D2-40可以高度特异性的识别人乳腺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内皮细胞,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主要分布于乳腺癌癌周组织,其次为周围乳腺组织。乳腺癌癌周和周围乳腺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与肿瘤的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型及ER、PR、C-erbB2、Ki-67,VEGF,P53等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乳腺癌中心区的微淋巴管密度与这些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可用来评估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