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恩·麦克尤恩被认为是英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自1976年处女作《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获得毛姆奖后,其作品在广大读者和评论界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麦克尤恩的作品风格多元,创作态度从容轻松,作品主题紧跟时代。《追日》更是结合了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影射了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故事围绕了一个年轻时拿过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却渐渐沦为学术花瓶的物理学家迈克尔·别尔德在步入暮年时感情与工作的变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存在被表象所遮蔽的景观社会。本文试图着手从别尔德这个反英雄式角色出发,运用景观社会理论以及相关评论,研究《追日》中景观社会的构建与坍塌,探讨其在开放表象、多元的大众文化下人生起伏的深层原因,从而揭示作者对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真相的批判与质询。本论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作者创作中景观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和《追日》的故事情节、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任务,研究目的和结构。正文部分第一章讨论了别尔德作为景观的存在。首先介绍了“景观”的意义,讨论了别尔德在景观社会中接受景观这一物化的价值观,对景观的追求,并分别从媒体,商品消费和建筑三个方面探讨景观社会对别尔德的景观性的塑造,将其物化为大众眼中的一个掌握权力与资本的符号。媒体制造了别尔德的名人身份,证明了他的专业权威,给他带来无数专业之外的赚钱机会。高档商品的消费、丰富的物质让别尔德承载了商品之外大众更多的幻想。工作区僵硬建筑的空间压制的逃离让别尔德拥有更多的权威与自由。第二章探讨别尔德作为景观的影响。别尔德在被刻上权力与资本的标签后,利用自己的偶像力量,男性权力,专业权威,生态危机以及科学的力量给大众制造新的景观。他意图通过自己的新能源计划制造新的流行文化,利用自身的景观性,科学的景观性来操控大众的意识形态,让大众盲目追随于他,其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力与资本。第三章分析别尔德景观泡沫破碎的深层原因以及揭露景观社会运行体制。随着窃取他人研究成果被暴露,当大众看清别尔德真相时,别尔德的生活也惨淡收场。别尔德作为景观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景观社会生产体制的一部分,服务于整个景观社会。他的人生随着景观的构建而兴盛,他的失败也意味着景观社会的瓦解和坍塌,从而揭露了景观社会的本质:一个存在被表象所遮蔽的社会。同时,现代社会日益兴盛的大众文化对个体主体意识的操控和隐形压制也浮现在了我们眼前。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内容,认为《追日》这一部作反映了作者伊恩.麦克尤恩对开放表象,多元的大众文化对人们意识形态以及主体性压制的批判,表达了他对现在社会大众物化的价值观流行的担忧,从而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