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不同刺激参数和不同肢体骨骼肌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s)的影响,建立优化的MEPs监测方案,并以此为基础评价三种吸入性麻醉药以及不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MEPs的影响,为临床进行MEPs监测提供参考。方法:①选取神经外科手术患者18例,年龄23-64岁,ASAⅠ~Ⅱ级。患者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选择拇短展肌作为MEPs记录部位。分别于不同的刺激强度(100~500 V)、刺激频率(100~1000 Hz)和脉冲数(2-6个)时记录MEPs的波幅和潜伏期。②选取神经外科手术患者20例,年龄23-62岁,ASAⅠ~Ⅱ级。上肢选择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桡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下肢选择股直肌、胫前肌、腓肠肌和拇展肌作为MEPs记录部位。分别于清醒和七氟醚呼气末浓度0.5、0.75、1.0和1.3 MAC时,记录和比较不同肌肉MEPs的波幅和潜伏期差异。③选取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65岁,ASAⅠ~Ⅱ级。分为七氟醚、异氟醚和地氟醚组,每组均为20例。刺激参数依据第一部分结果,记录部位依据第二部分结果。患者分别于清醒和吸入性麻醉药呼气末浓度0.5、0.75、1.0和1.3 MAC时,记录MEPs的波幅和潜伏期以及脑电双频指数(BIS)。比较3种吸入性麻醉药记录MEPs的波幅和潜伏期差异;分析MEPs和BIS的相关性。④选取神经外科手术患者20例,年龄22-65岁,ASAⅠ~Ⅱ级。患者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刺激参数和记录部位同前。分别记录TOF=0、1、2、4时MEPs波幅和潜伏期。结果:①最佳刺激参数为刺激强度300 V,刺激频率1000 Hz,脉冲数6个。②在七氟醚不同呼气末浓度时,上肢及下肢肌肉中分别以拇短展肌、拇展肌记录的MEPs波幅最大。③在本课题建立的优化的MEPs监测基础上,七氟醚、异氟醚和地氟醚组在清醒和0.5、0.75 MAC呼末浓度时的MEPs记录成功率均为100%;1.0 MAC时分别为100%、95%和80%;1.3 MAC时记录成功率分别为95%、80%和55%。0.5 MAC呼末浓度MEPs波幅七氟醚和异氟醚组显著高于地氟醚组(F=3.973,P=0.028);在0.75~1.3 MAC呼末浓度MEPs波幅七氟醚和异氟醚组高于地氟醚组,但差异总体上均无统计学意义;在0.5-1.3 MAC呼末浓度,七氟醚和异氟醚记录MEPs的潜伏期均显著低于地氟醚组;0.5-0.75 MAC呼末浓度BIS值七氟醚和异氟醚组高于地氟醚组,1.0-1.3 MAC呼末浓度3种吸入麻醉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吸入麻醉药不同呼末浓度下的BIS值与MEPs波幅均呈显著正相关,潜伏期均呈显著负相关。④TOF为0~4时,均可记录到MEPs波形,随神经肌肉阻滞程度的加深,MEPs波幅呈显著减低趋势(F=12.487,P=0.000);潜伏期变化不显著(F=0.050,P=0.980)。结论:①七氟醚和异氟醚对MEPs的影响低于地氟醚。综合考虑记录成功率和BIS,术中行MEPs监测时,七氟醚和异氟醚在呼气末浓度1.0 MAC,地氟醚在呼气末浓度0.75-1.0 MAC是合适的。②在本课题建立的优化MEPs方案的基础上,在较深的神经肌肉阻滞程度下(TOF=1)时亦可行MEPs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