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栗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的林木病害,常在板栗枝条上造成大块的溃疡病斑,严重影响板栗林木质量和果实产量。目前对该病的研究比较早,但国内还未见有效防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确定引起板栗溃疡斑病的病原,了解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杀菌剂药效试验和抗病板栗品种的初步筛选。研究结果如下:1.从湖北京山、通城和罗田采集到典型发病枝条,分离得到4个菌株JS-4,JS-6,TC-4,LT-1。用菌丝块对离体板栗枝条进行接种,证实该病致病菌为Cryphonectria parasitica。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2 d后,细嫩菌丝无色,6 d后菌丝淡黄色,橘黄色或无色,较密集,气生菌丝少,菌丝直径1.1-4.5μm,分枝与主枝多呈直角分枝,分生孢子呈透明圆形或椭圆形,菌丝在基质上或培养皿盖上先集结成黄色,橘黄或白色菌落,7 d后有色菌落颜色加深。rDNA-ITS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表明菌株与Cryphonectriaparasitica的同源性最高,达99%。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进一步确定该病原菌为C.parasitica。不同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同一品种板栗的危害大小不同,致病力强弱有差别。2.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10-3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25℃-30℃间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5 d后菌落直径达7.45 cm。病菌能够有效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但不同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显著的影响。以葡萄糖为碳源和以硝酸钙为氮源时菌丝生长最快,5 d后菌丝干重分别为0.3955 g和0.4982 g。菌株的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通过添加营养元素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Mn、B、Ca在供试浓度中对菌丝生长有一定影响,而Zn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不同菌株对营养元素的影响有差异。通过对菌落的亲和性测定表明了不同菌落自身的亲和性存在着差异。3.PDA平板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供试五种药剂在设置的不同浓度下对病原菌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5%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10%世高可分散粒剂和65%代森锌超微可湿性粉剂,以20.67%万兴乳油效果最差。4.通过菌丝块对离体新鲜板栗枝条接种,测定自然条件下不同时期板栗枝条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Nanking始终表现出对三个菌株的抗性,这与报道中相吻合。中迟栗也表现出一定的抗性。其他板栗品种在开花期和结果期抗性都比较差,休眠期抗性较好。5.通过枝条离体接种,初步筛选出调查品种中JK4、TK6、LK3和园中种植品种九家种、东丰、广德大红袍、重阳栗、宋家早、大乌壳、七月早、宜昌深刺对致病力强的菌株JS-6表现出一定的抗性;而重阳栗、宋家早、大乌壳、七月早、八月红、宜昌深刺这几个品种对致病力较强的菌株TC-4表现出一定的抗性;而除园中种植品种LG2,LG4,LG5,LG6,LK2,LK4和大悟地方种这几个品种外,其余品种对致病力较弱的菌株LT-1表现出一定的抗性。在所调查的品种中JK4、TK6、LK3表现出的抗性与实验室接种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