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大豆镰孢根腐病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9次 | 上传用户:vincent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安徽怀远大豆种植区采集110株大豆镰孢根腐病病株,采用组织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185株镰孢菌,通过形态与分子鉴定分属于7种镰孢菌,分别为茄类镰孢、尖孢镰孢、燕麦镰孢、禾谷镰孢、锐顶镰孢、层出镰孢、茄类镰孢蓝色变种。各个种或变种所占的菌株比例分别为32.2%、23.5%、13.7%.、12.3%、8.7%、6.2%、3.4%。其中以茄类镰孢的出现频率最高,达到32.2%,尖孢镰孢次之,茄类镰孢菌蓝色变种出现频率最低。将分离到的不同种类镰孢菌进行大豆致病性测定,采用孢子悬浮液蘸根法接种大豆幼苗,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镰孢菌菌株都能引起植株不同程度的发病,其中以茄病镰孢致病性最强,其次为尖孢镰孢,层出镰孢致病性最差,茄病镰孢为优势致病菌。对优势致病菌茄类镰孢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如下:(1)该菌在10~4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低于5℃时菌丝不能生长,在10℃以下和40℃以上菌丝生长开始变慢;产孢量与温度呈线性正相关,即从5℃的不产孢到35℃的大量成倍的产孢,当温度升到40℃时病原菌的产孢量开始下降;温度在10℃到40℃之间,病菌孢子均能萌发,5℃以下孢子不萌发;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是20℃~40℃。(2)病原菌pH值在5~12范围内均能生长,pH为5时,菌株菌落生长速度和产孢量都最大,病原菌的生长速度与pH值呈明显的线性负相关;而产孢量在pH5~pH12范围内呈线性负相关。分生孢子在pH值为5~12之间均可以萌发,以pH值在5~7时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最高。(3)光照条件下不利于病菌菌丝生长,交替光次之,黑暗条件下最有利于菌丝生长;但光照条件下有利于孢子的产生和萌发,交替光次之,黑暗条件下最不利于孢子的产生和萌发。(4)菌株接种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丝也致密,其次是燕麦培养基;不同培养基上病菌产孢量存在显著差异,接种在查彼培养基培养菌株产孢量最大,远高于其它培养基。其次是PSA培养基。不同碳源对该菌株的生长速率不同,菌株以蔗糖为碳源生长最快,麦芽糖次之;产孢量以蔗糖作碳源的培养基上最高,其次是麦芽糖作碳源。就氮源而言,菌株以尿素为氮源生长最快,NH4NO3次之;产孢量以NH4NO3作氮源培养菌株产孢量最大,尿素和蛋白胨作氮源产孢量中等,(NH4)2SO4作氮源产孢量较少。此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常用杀菌剂对茄类镰孢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7种药剂中以烯唑醇对致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为0.8125mg/L;多菌灵、丙环唑、三唑酮毒力依次减弱,EC50分别为2.3837mg/L,2.7428mg/L,3.6025mg/L,代森锰锌对病菌毒力最小,EC50为1393.9588mg/L。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GMA(Glycidyl Methacrylate)+MMA(Methyl Methacrylate)为油相、以NaCl和AgNO3水溶液为水相、采用可聚合型表面活性剂AMPS(2-Acrylamido-2-Methyl Propane Sulfonic
希夫碱(Schiff Base)是指醛或酮结构中的羰基与伯胺分子中的氨基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的一类含有C=N双键的化合物。由于大多数希夫碱配体含有较多的配位点,因此能与多种金属配
Fe304磁性纳米粒子作为磁性纳米材料中的一种,因其自身的超顺磁性、尺寸小以及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性备受研究者青睐。由各种方法制备的磁性复合材料,在生物医药、环境监测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