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由于心肌细胞损伤导致死亡后,进而通过心肌组织纤维脂肪化的方式进行心脏重塑而引起的心脏疾病,最终可致心功能障碍甚至突发猝死。ARVC的发生主要由桥粒基因突变引起,桥粒结构被破坏影响了心肌细胞间的稳定连接和信号传递,最终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ARVC发病区域不局限于右心室,很多患者出现双心室受累或是左心室更严重的情况。目前ARVC临床诊断困难,尚无特效药,我们希望从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由于心肌细胞损伤导致死亡后,进而通过心肌组织纤维脂肪化的方式进行心脏重塑而引起的心脏疾病,最终可致心功能障碍甚至突发猝死。ARVC的发生主要由桥粒基因突变引起,桥粒结构被破坏影响了心肌细胞间的稳定连接和信号传递,最终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ARVC发病区域不局限于右心室,很多患者出现双心室受累或是左心室更严重的情况。目前ARVC临床诊断困难,尚无特效药,我们希望从细胞外基质蛋白的角度开辟ARVC研究新领域。细胞外基质是心脏重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作为细胞外基质蛋白中的一员,Periostin在正常的心脏中表达量较低。但在心脏发育的过程中或心脏损伤后重塑的过程中,可以检测到Periostin高表达。目前研究表明,Periostin在组织纤维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因纤维化引起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密切相关,但对Periostin在ARVC中的功能并不清楚。我们应用DSP单敲的ARVC小鼠模型,研究Periostin在ARVC中的功能。研究发现,ARVC患者的心脏组织以及DSP基因单敲的ARVC小鼠心脏组织中,Periostin的表达均明显上调。通过分析,Periostin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分泌,分布在纤维化的区域及周边,且在ARVC疾病进程中均能检测到Periostin的表达,提示Periostin可能在ARVC的心脏纤维化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在ARVC小鼠中敲除Periostin明显改善了心脏纤维化的程度。Periostin敲除的ARVC小鼠在射血分数、心室腔大小、心电图异常等心功能障碍方面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Periostin敲除的ARVC小鼠幼年期心肌细胞凋亡也明显减少。以上结果表明,Periostin在ARVC小鼠和ARVC患者心脏组织中高表达,敲除Periostin可明显缓解ARVC小鼠心脏纤维化,并改善ARVC小鼠的心功能。
其他文献
大规模多重检验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以及数据结构之间呈现的复杂的相关性为传统的多重检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例如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中,为了识别复杂疾病的遗传变异点,通常需要我们同时进行数以万计的检验。而且必须考虑在实际情况下,基因位点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与疾病或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通常会倾向于分离到同一个配子中,这就导
苯乙醇和苯乙酸是具有高附加价值的L-α-芳香族氨基酸衍生物。其中,苯乙醇具有玫瑰的香气,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行业;而苯乙酸则是工业合成青霉素的重要前体。目前主要通过化工合成得到苯乙醇和苯乙酸,而微生物合成与其相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环保及耗能低等优势,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且微生物法合成的苯乙酸和苯乙醇更加安全,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更受市场的偏爱。因此寻求高效的微生物合成方式成为
随着石油的大量开采与运输,近海海洋环境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高效、节能以及环保等优点,一直以来广受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目前,通过构建石油降解菌群促进海洋环境中污染物的快速降解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是生物修复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研究中所构建的石油降解菌群大多仅是基于几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简单组合,由于缺乏对菌群内部互作机制的深入了解导致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全球化是当代所要面对的最重要潮流和趋势,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以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而对于国际视角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较为匮乏。全球各个国家要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结合国内外学术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思考如何构建适应不同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指标,否则就会导致前途不明
鱼类作为低等脊椎动物,已经进化出了适应性免疫。淋巴细胞作为适应性免疫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在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不同功能的免疫细胞以应对抗原入侵。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已证实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白细胞介素2可促进T、B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但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清楚。MicroRNA作为一种高度保守的小片段RNA,在生物体的各生命过程中具有广泛调控作用,在哺乳动物中已证实可参与调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变得愈发突出,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大问题。各种空气污染物不仅会加剧环境恶化,引发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光化学烟雾等环境灾害,还会导致全球范围内健康风险和疾病负担增加,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对空气质量信息进行准确的挖掘和检测,有效跟踪大气污染状况,不仅能够为环境管理部门制定空气污染防控措施提供可靠帮助,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空气污染对人类生命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是我国近岸海域的赤潮藻之一,藻细胞的大量增殖严重破坏海洋环境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赤潮防治迫在眉睫,而海洋环境中氮、磷含量的变化及杀藻菌的分布等因素与赤潮的生消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氮、磷缺乏下藻细胞的生理生化响应及杀藻菌Paracoccus sp.Y42和Sulfitobacter porphyrae ZFX1上清治理后的
泡状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是由棘球绦虫属的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cularis,Em)的中绦期幼虫(也叫泡球蚴)寄生在中间宿主肝脏等部位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这种病仍然是世界性的一个的公共卫生问题。多房棘球蚴在中间宿主寄生的微环境呈现为低氧状态,且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体外厌氧培养的泡球蚴生长发育比有氧时快,即泡球蚴良好的生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是塑造微生物群落物种与功能多样性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在进行微生物群落调查的各项研究中,经常能够观察到微生物物种共存的现象,通过开展共存网络分析(CONA)可揭示物种之间潜在相互作用,并了解微生物群落组装模式。以往的CONA研究基本上是在较为宏观的尺度下进行样品采集与分析,对个体微小的微生物而言,在微观的尺度下开展生态学研究,更有利于对群落内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索。活性污泥凝絮体具
海漂垃圾主要是指所有人为或加工的,并通过各种方式进入近岸海域或开放海洋环境中的持久性污染物质。由于沿岸城市发展和人口活动,大量的固体垃圾会通过地表径流的输送进入厦门湾,导致该海域成为海漂垃圾污染重灾区。以往的研究表明退潮过程中,鼓浪屿以南海域会出现垃圾辐聚带。本文据此展开现场示踪实验,并根据拉格朗日原理和Runge-Kutta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现场示踪实验结果表明在风力较小的夏季,海漂垃圾的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