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青苷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天然色素,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花青苷积累常常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其含量水平直接影响果实表观品质和商品性。本试验以“玉露”桃和“湖景蜜露”桃(Prunus persica L.)果实为试材,采用普通桃果袋(CK)、105#果袋(日本引进)和108#果袋(日本引进)三种不同纸质果袋套袋处理,研究其对桃果实花青苷形成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学基础。主要研究结果为: 1.针对桃果实的生物学特性,改进了花青苷提取、检测方法。研究确定了花青苷提取液为0.05%盐酸-甲醇,HPLC检测的梯度洗脱条件:流动相A:0.02 M醋酸铵缓冲液(pH 3.0),流动相B:甲醇:洗脱梯度为:0-5 min,流动相B从0-25%;5-15 min,使B从25-65%;从15-17 min,使B从65-100%,并维持2 min(从17到19 min);从19-22 min使B从100%变为0,并维持3 min(即到第25 min结束一个循环)。经改进的方法操作简便易行,方法回收率高(94.37%),检测限(S/N=3)为0.2 μg/g,RSD(n=5)为2.94%,峰面积与浓度在0.0625-0.25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r=0.997**)。 2.桃果实中的花青苷以矢车菊-3-葡萄糖苷(Cyanidin-3-glu)为主,约占98%。随着果实逐渐发育成熟,果皮中PAL活性趋于上升,花青苷积累增加,同时叶绿素降解。果实开始着色(30/6)之前花青苷含量变化平稳,三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30/6之后,花青苷含量增加迅速,108#处理果实的花青苷积累显著高于105#和对照果;与对照相比,105#处理对果实花青苷合成的促进效应主要表现在采收前3 d。 3.三种纸质果袋处理之间PAL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108#纸质果袋处理的PAL活性最高,105#次之,CK最低。 4.无论在果皮中,还是在果肉中,30/6之前,三种纸质果袋处理的蔗糖增加较快,30/6之后转为缓慢上升,果糖和葡萄糖在果实发育过程的变化相对平缓;采收时(16/7)105#、108#果袋处理的果实中葡萄糖和果糖均高于CK。 5.果实中花青苷水平与蔗糖、果糖、葡萄糖和PAL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果皮中,花青苷积累与蔗糖、果糖、葡萄糖、PAL活性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28**、0.8383**、0.8078**和0.8643**;在果肉中,花青苷积累与蔗糖、果糖、葡萄糖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45**、0.7924**、0.8663**。摘要 6.尽管108“果袋处理的桃果实具有较高的队L活性、花青昔积累,但由于采用了双色设计(顶部白色,底部橙色),导致果实着色不够均匀,因此在改善果实表观品质方面,105”果袋处理整果着色均一程度明显优于108”和CK果袋,综合效果以105“果袋处理最佳。 7.采前去袋有利于花青营积累,在采前10d内,套袋果实的去袋时间越早,队L活性越高,花青普积累越多。 8.三种不同纸质果袋透光率和光谱分析结果显示,108“果袋的总透光率和各不同波长范围透光率均显著大于105“果袋和CK果袋,同时也表现出相对较高的花青昔积累。从105”果袋和CK果袋的比较来看,在红光(610一70Onm)和远红光(700·80Onm)区域透光率与CK相比差异不明显;而在近紫外光(300一400nm)和蓝光(400一510 nm)区域内,105”果袋透光率低于CK果袋。推测较低的近紫外光和蓝光透光率可能更有利于桃果实着色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