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淋巴刺激因子与慢性丙型肝炎自身免疫现象关系的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yyl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体内常能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但产生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有研究发现,HCV核心抗原的一段氨基酸序列与宿主抗原(GOR)有交叉免疫反应性,产生的自身抗体滴度也一般较低,不符合自身免疫紊乱表现,因此认为HCV感染者自身抗体阳性可能与宿主因素有关;另有研究证明:①50%-90%的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及与其相关的肾小球肾炎患者HCV-RNA阳性;②在HCV感染者中可以检出自身免疫性肝炎标志性抗Ⅰ型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③HCV感染者的肝脏组织学改变与自身免疫性肝病很相似等,所以人们推测HCV感染的发病机理有自身免疫因素参与,而HCV感染者伴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系HCV诱导机体自身免疫紊乱所致。目的:HCV具有泛嗜性,免疫细胞可被感染,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之间的相互协调或(及)制约功能遭到破坏已有报道。作为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与之功能有无改变,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HCV感染者中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检测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含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LyS-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检测B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等实验。并以自身抗体阴性的HCV感染者和健康献血员作比较。目的在于:①研究HCV感染与自身免现象的关系。②进一步探讨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③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特别是有自身抗体阳性的HCV感染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设立健康对照组、慢性丙肝自身抗体阳性组和慢性丙肝自身抗体阴性组。(2)常规方法检测肝功能、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放射免疫法检测肝纤维化四项血清学指标、定性法检测冷球蛋白以及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3)对27例HCV-RNA阳性的慢性丙肝患者给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治疗期间每周采血一次,连续观察12周,观察血清HCV-RNA载量与治疗前血清BLyS水平的关系。(4)常规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利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组检测BLyS-mRNA的表达水平。(5)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BLyS、CD19、CD38阳性淋巴细胞为观察指标,分组观察BLyS阳性淋巴细胞、B细胞亚群的百分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6)实验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58例慢性丙肝患者中,16例类风湿因子阳性,占27.6%。健康对照组仅1名,占2.5%。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慢性丙肝患者血清BLyS平均水平为(4.7±1.1)ng/ml,健康对照为(3.1±0.67)ng/ml,慢性丙肝患者血清BLyS水平高于健康对照(P<0.01)。慢性丙肝患者中,类风湿因子阳性者血清BLyS平均水平为(5.4±0.98)ng/ml,阴性者为(4.4±1.0ng/ml),类风湿因子阳性者BLyS水平高于阴性者(P<0.0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BLyS因子水平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均有一定的相关性(HA;r=0.599 P<0.01;C-Ⅳ:r=0.392 P<0.05;PcⅢ:r=0.268P<0.05;LN:r=0.336 P<0.05)。而与γ-球蛋白(IgG、IgA、IgM),ALT,HCV-RNA无相关性(IgG:r=0.161,P>0.05;IgA:r=0.21,P>0.05;IgM:r=0.254,P>0.05,ALT:r=0.23,P>0.05:HCV-RNA:r=0.19,P>0.05)。对27例慢性丙肝患者抗病毒应答作随访调查,BLyS正常组的3周、6周、9周、12周的积累病毒学应答(VR)分别为16.7%,41.7%,66.7%,75.0%,而BLyS升高组分别为0%,6.7%,13.3%,26.7%。BLyS升高组的中位VR时间为10.3周,BLyS正常组为6.6周。Kaplan-Meier分析表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test,P<0.05)。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的BLyS-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0.54±0.22 vs 0.40±0.14 P<0.01)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0.54±0.22 vs 0.42±0.17,P<0.05)。慢性丙肝患者冷球蛋白阳性率为16.7%。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自身免疫现象者(冷球蛋白和或类风湿因子阳性)比无自身免疫现象者BLyS-mRNA表达水平更高(0.64±0.25 vs 0.49±0.20,P<0.05)。无干扰素-γ刺激情况下,慢性丙型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在0h,6h,12h,24h的BLyS-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HCV:F=1.86,P>0.05 Control:F=1.17,P>0.05)。经INF-γ刺激后,慢性丙肝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LyS-mRNA的表达均在6h左右达到最高,以后逐渐下降,6h与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V:0.74±0.09 VS 0.50±0.10,P<0.001;Control:0.52±0.12 VS 0.34±0.06,P<0.0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各个时间点BLyS-mRNA水平均高于相应时间点的健康对照(P<0.05)。与健康对照相比,慢性丙肝患者外周血中BLyS~+淋巴细胞、CD19~+淋巴细胞、CD19~+CD38~+淋巴细胞(外周血早期浆细胞)百分率(%)以及CD19~+CD38~+/CD38~+比值(%)显著增加(分别为4.0±2.2 vs 2.3±0.75,P<0.05;21.6±6.0 vs 13.4±3.9,P<0.05;12.1±5.8 vs 5.8±1.6,P<0.01;23.8±11.9 vs 11.4±2.3 P<0.01),而CD38~+淋巴细胞百分率(%)无明显的差异(52.0±8.4 vs 50.0±7.0 P>0.05)。BLyS~+淋巴细胞增加与CD19~+CD38~+淋巴细胞增加正相关(r=0.303,P<0.05)。结论:(1)部分HCV感染者自身抗体阳性,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自身抗体,是判断HCV感染者自身免疫现象或自身免疫紊乱的重要标志物之一。(2)发现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的HCV感染者血清BLyS水平明显升高,并与PBMC高表达BLyS-mRNA一致,说明过度的BLyS表达可能是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的原因。(3)HCV感染者PBMC中BLyS~+细胞、CD19~+细胞百分率较健康人明显增高,BLyS~+细胞百分率与CD19~+CD38~+细胞(外周血早期浆细胞)百分率呈正相关。进一步揭示了HCV感染者自身免疫现象,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是BLyS介导的B淋巴细胞异常增生和功能紊乱有关。(4)血清BLyS水平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有相关性,折射出与HCV感染慢性化及预后密切相关。(5)BLyS水平高低与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学应答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乙肝病毒滴度水平与肝癌发病风险分析背景和目的:目前全球约有4亿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其中约20%—40%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本实验通过病例一对照研究,分析乙型肝炎感染
领导力开发是市场上一个炙热的话题。领导力开发毋庸置疑是一个战略性议题。笔者认为,企业应该开始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面对未来发展,企业如何定义领导力?”、“根据领导力要求
报纸
<正>离合器工作时应结合平顺、无前冲、无后矬、分离彻底及传动无异响。为了尽可能地延长离合器的使用寿命,如何正确地对离合器进行有效维护就显得相当重要,文章介绍了离合器
目的:旨在探讨发病时D-二聚体(D)数值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从而为脑梗死判定预后提供临床指导.方法:64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均由神经专科医师应用mRS及NIHSS量表进行评分,建立卒中登
肝脏作为一个天然免疫器官,包含了众多的天然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聚集在肝脏中,表明它们在肝脏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能够为机体提供抵御
背景和目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全世界有3.5亿以上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国是世界上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多个研究报道世界不同地域的乙肝病毒感
肝纤维化为肝组织内的基质蓄积状态,是肝硬化的病理组织学基础,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胶原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增多,肝脏发生组分的改变或重构(re
一、研究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凶险的疾病, 死亡率高达10%~30%,迄今为止尚无理想的特异性治疗措施。学者们对SAP发病
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讲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对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辅导员应及时分析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学校、自身、家长等各方面转变道德教育观念,研究道德教育创新的对策,